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综合要闻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朱礼好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新农机带动甘肃礼县苹果产业升维发展 ——访礼县县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雷若冰

10月27日,在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期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2025年社会力量助力农机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交流会上,甘肃省礼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雷若冰就礼县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情况接受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质量与监督》《农机科技推广》记者的采访。

机械化生产增强苹果产业竞争力

记者:礼县是国内知名的苹果生产大县。目前在当地苹果生产中,是否面临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机械化在其中扮演了哪些角色或起到了什么作用?

雷若冰:礼县苹果产业曾长期受困于高生产成本,核心原因是地形限制导致了机械化生产水平偏低——我县以山地丘陵为主,传统大型农机难以在狭窄起伏的果园中作业,耕种管收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工,不仅效率低下,且人工成本占比高,加上作业精准度不足,也影响了水果的产量与品质。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说明,机械化已成为破解苹果生产成本困境的核心支撑。我县通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三星支持的科技新农机项目,引入智能旋耕施肥一体机、植保机器人、无人割草机等定制化装备,实现苹果种植全程机械化覆盖,直接推动生产环节劳动成本降低30%,每亩降本约720元;同时机械化精准作业提升了苹果的种植标准化水平,为优质水果后期进入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此外,机械化还带动了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培育的专业服务队伍可辐射周边果园,进一步放大了降本增效效应,增强了我县苹果产业的竞争力。

推动小农户享受现代农机装备红利

记者:目前在苹果从种到收直到储藏加工全产业链中,还存在哪些机械化短板与亟需解决的难题?

雷若冰:当前全产业链仍存在两大机械化短板:一是采收环节机械化程度有待提升,目前虽有采摘自动升降台辅助,但核心采摘动作仍依赖人工,效率受限且人工成本占比仍较高;二是产后处理及储藏加工环节机械化配套不足,分选、清洗、保鲜等设备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60万亩苹果的规模化处理需求,部分产区仍存在产后损耗问题。我们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能让这些难题逐渐得到缓解。

记者: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乡村振兴不能少了小农户。礼县如何解决小农户“用不起、用不好”现代化农机的问题、如何推进小小农户同步享受到现代农机装备的红利?

雷若冰:礼县通过“服务体系构建+能力培育+利益联结”三维模式,破解小农户农机使用难题,推动了机械化红利的共享。

一是构建普惠性服务网络,降低使用门槛。我县创新“1+2+N”发展模式,建设了1个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个核心乡镇示范点,辐射带动N个市场主体及种植户,形成覆盖全域的服务体系;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载体,提供农机租赁、生产托管、农资配套等一站式服务,小农户无需直接购置农机即可享受专业服务,解决“用不起”问题。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提升使用能力。由礼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牵头,联合核心乡镇开展了“理论+实操”培训,覆盖种植户、农机手等群体,配套考证、外出交流等支持,培育“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农民。目前已培养各类农机手300余人,让小农户掌握现代农机使用及管理技能,解决“用不好”问题。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红利共享。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小农户可通过土地入股、参与服务等方式获得收益;项目优先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目前已惠及苹果种植户1054户,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同时机械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水果产量与品质上升,也让小农户产品更易进入高端品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农户的增收空间。

发布时间:2025-11-17提交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芒芒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宣传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