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东方城乡报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金山区:品牌立农、科技育农、产业强农,奋力擘绘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宏图

大都市背景下,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压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近几年,金山积极探索“三个百里”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和有效方法,在工作推进当中既有亮点,也存在着问题和瓶颈。未来,我们将从体制机制的角度,针对重点方向,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紧扣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的主题,深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吸引“农二代”和青年人才薪火相传接班创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三个百里”旗帜,以“品牌立农、科技育农、产业强农”为抓手,持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四个价值”,全力塑造“三个湾区”城市新形象,奋力擘绘金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宏图。

问:这两年,以草莓、番茄、小皇冠西瓜、葡萄、蟠桃等为代表的金山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出圈”,在每年的各类品鉴会中更是榜上有名,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产销对接,让更多市民能品尝到金山味道?

叶文娣:2023年,我区结合金山农产品品牌“多、散、小”等问题,开展座谈访谈、深入实地调研,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要锚定“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做优产品品牌、做强企业品牌”的目标,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突破点,着力以“五个统一”机制为抓手,聚焦金山特色农业产业,深化农业品牌建设。

在产业上,我区聚焦金山特色农业产业,阶梯式推进发展。优先打造小皇冠西瓜、蟠桃、稻米等乡土资源品牌,扶持做强葡萄、草莓、食用菌、亭林雪瓜等地域特色品牌,支持番茄、水蜜桃、柑橘等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品牌。

在营销上,推动营销业态创新,提升品牌销售能力。依托评优树品牌。我区积极组织主体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类农产品品鉴评优活动。五年来,小皇冠西瓜、施泉葡萄、鑫品美草莓等优质地产农产品,累计获得全国性评比金奖14个、市级评比金奖24个,获奖产品吸引众多市民争相购买。在近期市级举办的番茄和西瓜评比中,全市5个番茄金奖中金山占了3个,全市2个小型瓜金奖都是金山的产品。此外,我们挖掘培育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的产品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金山卫蜜梨、廊下蘑菇、金山蟠桃、枫泾大闸蟹、金山卫柑橘、亭林雪瓜、廊下生菜等7个产品入选。通过展销推品牌。借助驻村指导员的资源,积极搭建“农企、农超、农校、农社”等对接平台,持续打开农产品外销路径。通过走进市、区级机关,大型国企、私企、街道社区等,开展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引导高素质农民积极参与,现场推介销售。通过互联网讲品牌。紧抓机遇,培育区内垂直电商,“鱼米之乡金山馆”小程序、“金山味道”视频号和抖音号、“金山农联”视频号等区域综合性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营步入正轨,驻村第一书记、金山网红、农业技术专家、农民主播等开展专场推介活动,讲述金山农业品牌故事。对接主流电商平台,在盒马鲜生部分门店开设“金山味道”专柜,与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企业签约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借助区级平台,在“i金山”微信公众号开展稻米、水蜜桃、蟠桃、葡萄等产品专场推介活动。积极对接市级平台,与市农展馆、上海电视台、105.7交通广播等合作开展展销活动。接下来,我区将充分激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主体积极性,依托区农联会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农业节庆、展览展会等活动,开拓直播、电商、商超、社区团购等线上线下渠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更多市民能品尝到金山味道。

问:这两年,九丰农业、稷青科技、中科荃银等高精尖的农业科技企业相继落户金山,是否可以作为金山农业未来发展的样板和方向?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上,如何通过政策机制的调整,更好地吸引人才?

叶文娣:我区一直致力于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而九丰农业、稷青科技、中科荃银等农业科技企业展示的正是农业发展的未来。像稷青科技拥有强大的专家团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育种专家、植物工厂领域领军人物等。他们将生物智能、计算机视觉、认知智能、AI算力优化技术等,融合于软硬件产品、产业生态链、多平台合作,服务于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在“5G+AI”领域完成技术和产品突破的企业。再像九丰农业,是我们金山区重点招商引资的现代农业项目,自主建设的单体十万平方米全环境玻璃温室是全亚洲单体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智慧农业温室之一,形成国际最前沿最多样的农业生产技术、蔬菜品种和管理模式。通过先行区共建,与市农科院等达成合作,强化其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品种筛选能力,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引进了更多的新、奇、特蔬菜品种及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两者都是金山数字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金山农业勾画出数字农业发展的新蓝图。

这些高精尖农业科技企业的加入,一方面能促进金山农业发展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金山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这些农业方向的科技企业,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农业专业的人才集聚,能够打开金山本地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思路,激发他们投身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金山区一直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全方位引来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让更多农业管理、科研、技术人才来到金山、来到乡村,为金山的乡村振兴出其力、尽其才、建其功。按照《金山区关于加强农业人才引进和激励的实施办法》,2023年完成首届区农业人才评定工作,确定了第一批20位农业领军人才,通过科技项目、创业补贴等激励措施,持续发挥人才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5月底,我区农业农村领域科技人才563人。区级及以上优秀人才队伍中,农业农村领域科技人才已有29人,占比达13.8%。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89名,吸纳34名农业领域特殊人才落户金山。此外,积极对接区人才办、区人社局等部门,释放农业人才落户政策,明确我区重点转型区域涉农综合服务机构农业技术等涉农岗位人才,居转户年限由5年缩短为3年。目前已完成4家符合条件涉农机构的推荐纳管工作,并享受居转户“5转3”政策,现有1名农业人才成功申办落户。现我区农业农村领域的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区级专家工作站10家,通过发挥专家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搭建乡村振兴人才交流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后续我们会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挖人才工作:一是继续围绕优质高效种源、绿色生态循环、智能农业机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青年农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目前正在实施的青年“头雁”项目,为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匹配一位高层次技术专家、一位创业导师、一份项目服务指南,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培育方案。二是从金山特色蟠桃、葡萄、小皇冠西瓜、蘑菇等主导产业出发,持续深化校区合作,通过持续地、深度地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具有涉农专业的学校开展科研合作,聚焦富有金山特色的品种研发和突破,既能吸纳高校研究生投身到金山科研队伍,又能提高金山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丰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类人才专业技能,一方面会从延伸产业链方向开展培训,进一步丰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让更多青年职业农民投身到学习实用性知识中,提升实用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会强化村级农业服务体系,以学习研修、学术交流和观摩培训等方式,对基层农业工作者进行轮训,显著提升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四是通过长三角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科技节等各类科技活动的影响力,为农业科技人才搭建展示的平台,依托金山区农业资源优势及科研院校的科研技术力量,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路演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积极宣传动物疫病防控、果树绿色生态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和成果。同时,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逐步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推广辐射范围。

问:从草莓到小皇冠西瓜,金山先后成立了十个产业化联合体,对各个产业的发展有正向引导,也让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得到更多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

叶文娣:近年来,我区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着力点,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引导、鼓励种植基地联合发展,实行统一运行管理模式,统一打造“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品牌。2021年至今,共培育鑫品美草莓、稻米、蟠桃、葡萄、水蜜桃、食用菌、番茄、小皇冠西瓜、亭林雪瓜、柑橘等10个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基地140个,带动面积3万余亩。

在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过程中,通过“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做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比如,由上海市蟠桃研究所牵头成立的金山区蟠桃产业化联合体,从最初的16家成员单位逐渐扩大到目前的44家成员单位,就连周边农户都主动争取加入。它靠什么来吸引农户呢?首先是联合体有技术指导。我们与上海市蟠桃研究所和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姜全、江苏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俞明亮、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所长叶正文签订聘书,在金山成立三个专家工作站,为金山蟠桃产业化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与此同时,联合体提供“农机共享”服务。上海市蟠桃研究所现有的桃园生产管理常用农机,像割草机、开沟机等,都会与联合体成员单位共享使用,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联合体还会集中为蟠桃种植户统一采购桃套袋,以村委会为单位统计需求量后,厂家会直接配送至各个村委会,便于农户领取使用。不仅如此,统一订购苗木及配送有机肥也是联合体的工作之一。他们将根据农户需求量,统一订购优质优价的蟠桃苗木及有机肥。此外,就是助力拓宽销售渠道。联合体通过积极扩宽市场,与东方CJ、盒马鲜生等知名平台合作,帮助解决蟠桃销售。

再讲讲我们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培育了4889名高素质农民,通过这批带头人的引领,依靠“科技+品牌+服务”,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比如,作为金山葡萄产业的领军人物卢玉金,他牵头组建了金山区葡萄产业化联合体,不仅制定了统一“施泉”标准,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搭脉”指导以及改善销售环境,进一步整合“施泉”品牌。目前,总面积已达860亩,累计种植销售葡萄8万斤。今年,卢玉金更是将葡萄以“施泉”品牌批发销售给盒马鲜生超市,使各合作社和果农的经济效益比原来增加了50%~100%不等。

工作亮点加快构建创新体系,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金山区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努力提高农业的亩均产值和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院区合作持续深化,与市农科院连续开展三轮、共13年区院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市级院士工作站2个、区级专家工作站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农业研发中心18家。种源农业取得突破,由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选育在廊下试验成功的节水抗旱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市农科院食用菌所黄建春研究团队在金山自主选育的双孢蘑菇优势品种“申K6”有望改变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菌种依赖进口的局面;引进国内头部种源农业企业“中科荃银”,发布水稻品种RGPI指数,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智慧农业加速推进,上海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全市首个机器人智慧农场;廊下京东方蔬菜智联植物工厂成为全市率先实施“AI+”智慧农业的典型,周年生产可节省劳力50%以上;华维节水灌溉集团入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其参与的“设施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绿色农业成效凸显,形成以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松林楼房养猪场为代表的生态循环绿色农业典型模式,共建立18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全市首家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区和先导区,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金山区“聚焦种养循环‘四个关键’协调推进产地清洁与稳产高产”案例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思瑶合作社、溪游合作社等8家主体(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居全市首位。

大力发展农业品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金山区聚焦本土特色农业产业,锚定“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做优产品品牌、做强企业品牌”的目标,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助推“金品”成为“精品”。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壮大,2018年7月,率先发布全市首个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构建了“1+X”品牌体系(即以“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若干企业子品牌为支撑)。金山区以“五个统一”为抓手,不断深化农业品牌建设,累计培育稻米、草莓、葡萄、蟠桃、水蜜桃、食用菌、番茄、小皇冠西瓜、亭林雪瓜、柑橘等1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产品品质持续提升,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五年来,小皇冠西瓜、施泉葡萄、鑫品美草莓等优质地产农产品,累计获得全国性评比金奖14个、市级评比金奖19个。金山卫蜜梨、廊下蘑菇、金山蟠桃、枫泾大闸蟹、金山卫柑橘、亭林雪瓜等6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居全市首位。

稳慎推进农村改革,强村富民渠道拓宽。

金山区不断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在全市率先实践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模式,并入选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2019年,依托“花开海上”生态园项目基础,朱泾镇与上海蓝城公司签订“上海南郊花海·芳香小镇”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农转用、点状供地、权证办理、地价评估和股权分配等一系列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方式,于2020年9月成为上海首家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范例,走出了一条激活集体土地“沉睡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构建农民长效增收多元化机制的新路径,村民逐步走上了“股金+租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壮大。待泾村发挥“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蝴蝶效应,吸引一批企业机构入驻签约项目,农文旅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如,与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发中心合作打造全市最大沉浸式疗愈花园;啟耕、衡山两家特色民宿获评上海市五星级乡村民宿,投资总额达8.41亿元的木守、明月两家精品酒店及多个民宿组团已施工建设;花开海上生态园获评4A级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39.66万人次,营业收入1346.28万元。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待泾村按照股权分配约定,村集体每年都会有近200万元的股权收益,土地流转费比同类土地高5%,生态园每年门票收入的10%作为分红收益返还给待泾村经济合作社(股金);生态园招工优先面向待泾村村民,主要从事绿化养护等工作,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50人,在花季旺季还可以增加临时工80余人(薪金);如果房屋被租用作民宿,还会有一笔租金收入;在园内为村民农产品自产自销提供场地,带动开办农家乐,赚取现金;再加上养老保障金,“五金”齐全的农民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54777元提高到2022年的76665元。村企共赢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待泾村积极发展乡村民宿、乡居康养等适合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搭建起了企业、农民、村集体、镇集体四方利益联结机制,2023年,待泾村集体总收入达251.73万元,较2019年提高了约2.6倍。同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村集体能够得到长期收益,土地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企业也从一次性缴纳土地款,变为每年支付,缓解了资金压力,双方实现了利益的联结与发展的共赢。

发布时间:2024-08-06提交人: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 董毓辉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