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5年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实现稳产丰收。
仓廪实,天下安。夏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5,对全年粮食丰收具有重要意义,夏粮稳了,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就有了。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系着百姓生活。夏粮丰收不仅稳住了物价预期,也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更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丰收之路并非坦途。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处于高位,粮食稳产增产绝非易事。然而,在多重压力下,我国夏粮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这份丰收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今年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第二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农业补贴资金,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关键农时下达农业防灾救灾资金,为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贡献显著,各地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落实小麦宽幅精播、播前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着力提升单产水平。
面对前期旱情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高标准农田与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夏粮生产“关关难过关关过”。在今年旱情较重的情况下,每亩单产增加了0.1公斤。与此同时,从抗旱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到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科技已成为粮食稳产的“关键变量”。今年黄淮海地区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在旱情下仍保持较高产量;而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技术的普及,让“靠天吃饭”转向“靠科技吃饭”,彰显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力量。
更深层次看,这种“逆势突围”的能力体现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整体韧性。从生产端看,我国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小麦、水稻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牢牢握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从储备端看,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充足,应急加工能力强大,能够有效平抑市场波动;从流通端看,“北粮南运”物流体系持续优化,“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确保了粮食跨区域高效调配。这种系统性优势,正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纳入主要预期目标。我们既要为夏粮稳产丰收喝彩,更需清醒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永远是“进行时”。当前,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居民消费升级,肉蛋奶需求增长带动饲料用粮激增,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上升趋势;而另一方面,耕地资源约束趋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威胁长期存在。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走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要看到,2025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减少52.0万亩,下降0.1%。这其中固然有西部部分地区调整夏秋作物种植结构的原因,但任何微小的下降都需警惕,守住耕地红线、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容不得丝毫松懈。要始终坚守底线思维,筑牢根基。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继续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还要有提升。还要继续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持续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努力把试验田里的高产成绩转化到广阔的农田上。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要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稳产保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要不断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价格支持、保险补贴等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重农抓粮的地方“不吃亏”、让种粮农民“得实惠”。要继续统筹“两个市场”,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丰收,是终点更是起点。夏粮丰收的喜悦里,浸润着亿万农民的辛勤汗水,凝结着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与“三农”系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以更稳固的粮仓支撑经济社会大局,以更坚实的底气应对风险挑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