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自2008年起大力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旨在解决玉米收获环节因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易受风、雨、雪等自然天气影响,造成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通过逐年推广,2023 年玉米机收率达到94.6%。实现了以单一背负式收获为主向自走式联合收获为主的转变。大型化、智能化、高效率、低损耗技术替代了以往的工艺滞后、生产效率低下、收获损失较大的技术。2024年1.7万余台大型玉米果穗收获机、茎穗兼收机、籽粒直收机,有效保障了我市秋收玉米颗粒归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近年来,通辽市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机收减损的规定与要求,广泛开展了一系列机收减损工作。其一,强化对农机手的宣传与培训。通过宣传增强其减损意识,借助专业培训课程和现场指导,让其熟练掌握收割机的操作、维护及保养技巧,明晰如何依据不同的作物品种和生长状况,合理调节机具技术参数,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其二,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凭借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引入推广新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同时以玉米籽粒直收技术为核心,紧密依托跨区作业等政策,协调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积极与玉米籽粒直收跨区作业服务队合作,开展籽粒直收作业,切实降低收获环节损失率。其三,积极推进机收损失监测工作,获取第一手数据,为科学推进机收减损技术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024年,全市累计印发各类机收减损宣传材料 5050 份,完成机收减损小视频录制 2 个,组织召开机收减损或测损现场会 13 场。共举办各类机收减损或测损培训班 17 期,累计培训 1745 人次。其中培训农机手 1125 人次,培训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等一线技术人员 400 人次。结合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邀请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牧业机械化处专家为 220 名参培农机合作社骨干、农机手和各旗县区农机测损技术人员讲解机收减损技术与意义以及机收损失调查方法。通辽市农牧业装备发展中心组织全市机收损失监测技术人员,共计完成玉米 92 个果穗收获采样点和 14 个籽粒直收采样点的监测,经汇总,果穗机械化收获平均损失率为 1.87%,籽粒直收获平均损失率为 1.42%,相较于 2023 年分别下降了 0.83%和 0.21%。粮食的机收损失率大幅降低,更多的粮食实现了颗粒归仓。若按 2024 年通辽市预计的 230 亿斤玉米总产量计算,相较于 2023 年果穗收获损失率,相当于挽回粮食 1.8 亿斤,有力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和拓展机收减损成果。不断引入更为先进的收获装备,继续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和管理,使机收减损成为常态,让颗粒归仓成为丰收的最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