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在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期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中国社会力量助力农机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会上,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质量与监督》《农机科技推广》记者对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进行了专访。

让小农户也用上先进适用农机具
记者:近年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积极投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据了解,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效,也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当初基金会发起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丁亚冬: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一系列新技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2023年发起了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主要是聚焦欠发达地区现代农机装备不足、小农户获得社会化服务不充分等实际问题,通过援助现代农机装备、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训专业农机作业手等举措,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新型农业机械成为小农户与大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农业有机连接的桥梁。
记者:项目开展以来取得了什么效果?
丁亚冬:两年来,我们与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等行业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并得到中国三星、阿里巴巴、高通公司、幻方量化等企业的支持,同时在项目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与积极参与下,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效引领了其他社会力量跟进捐赠。
随着项目的落地实施,逐步显现出了“农机选型更精准、使用维护更高效、助农增收更直接”的效果,得到捐受双方充分认可和所在地方一致好评。截至2025年9月,项目累计募集捐赠9235万元,在18个省区的39个县、84个村实施,共有28600多农户受益;援助装备涵盖了“耕、种、防、收、烘”等多种性能农机具580多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41个,培训农机作业手420人,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近百万亩,合作社不仅惠顾全体成员,还通过开展对外服务产生可分配盈余393万元。既让小农户用上了“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也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探索出来一条“政策引导、专业支持、公益助力、市场运作、联农带农”的“新路径”。
打造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品牌
记者:下一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开展方面有什么打算?还会采取哪些实际举措?
丁亚冬:这次我们与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联合召开中国社会力量助力农机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既是对前期工作阶段性总结交流,也是搭建社会力量助力农机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我认为,农机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赋能,需要社会聚力,携手共同推动,达到更优效果。这次交流会上,我们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举行战略签约,旨在借助南研所的科研能力、专业优势、技术资源,重点推进智慧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等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为项目注入更强科技动能。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下一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继续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加强与相关方合作,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共同把这一项目打造成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公益创新示范品牌,为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