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农机化生产月历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论坛>> 行业分析>> 新闻详情
搜索:

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探讨

来源/作者: 《当代农机》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王五明,贺孝兵,刘丽芳,王小军,刘 坤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现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点和潜力所在。导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是长期而复杂的,但一个共同的实际是丘陵山区的耕地条件差,不适宜农机作业。山西省自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为在北方黄土丘陵区开展宜机化改造积累了经验。

1    基本概况

1.1    丘陵山区耕地特点

1.1.1    黄土沉积深厚    耕性良好

丘陵山区有效土层较厚,局部地方甚至高达数十米,土壤质地疏松,孔性和容重适中,具备良好的耕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宜机化改造可以较大程度进行切土,在不需要客土回填的情况下保持挖填平衡。

1.1.2    地貌多元复杂    耕地破碎

丘陵山区地表侵蚀切割严重,塬梁峁川相互交织,地形破碎复杂,地势高差悬殊,造成了耕地细碎分散,单个地块面积普遍较小,地块间空间联系不紧密。宜机化改造通常会打破原有耕地界址。

1.1.3    水资源匮乏    干旱问题突出

山西省耕地平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丘陵山区表现更为突出,绝大部分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主要以旱作农业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宜机化改造不必将排灌渠系作为必要的建设内容。

1.1.4    自然条件差异    地域分异规律明显

东西两山之间的土壤状况差异明显,西部吕梁山区土层深厚,而东部太行山区又呈现出一定的土石山区特点。南北气候之间差异显著,北部无霜期短,土地封冻早。这一特点决定了宜机化改造工程施工作业的窗口期短。

1.2    丘陵山区农机发展现状

从装备情况来看,山西省丘陵山区农机总动力仅占全省的42.2%,且微耕机和50马力(1马力约等于0.735 kW)以下的中小型机械占比较大,部分深丘地区能达到50%以上。从机械化生产情况来看,耕整地环节多借助微耕机进行旋耕作业,大多数地块无法开展深松作业。播种、中耕、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远远低于平川地区,人畜力和半机械化作业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79个百分点,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十分突出。

1.3    宜机化改造情况

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于2018年正式落地实施。2年来,全省共安排财政资金2 700万元,在全省11个地市的26个县(区)共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1.8万亩(1亩约等于0.067 hm2)。试点区域涵盖省域内全部丘陵山区耕地类型区,分布在全省44个乡镇的50个村,惠及农户2 500多户,直接或间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1 000万元。

在改造对象的选择上,要求改造前地块坡度不得超过20°,实践中尤以6°~15°之间坡耕地为主,禁止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及各类保护区内开展宜机化改造。改造区域要求道路通达、土层深厚、集中连片,改造地块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集中连片面积多数在400亩以上。

项目承担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及村集体等几种类型,为体现“谁改造,谁受益”和“定额补贴、差额自筹”的原则,承担主体应取得拟改造耕地的经营权。在2年的实践过程中,全部改造任务由45个承担主体实施完成,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占90%以上,单个试点规模在150~700亩之间。

宜机化改造类型主要包括坡改梯、坡改平(缓坡化改造)、地块归并整形和机耕道建设,平均补助标准为1 500元/亩,由于不同地块改造工程量差异较大,在任务指标上要求改造面积与对应的资金控制总额必须同时满足,在确保任务面积的前提下,造价不足补助资金的,扩大改造面积。

从完成情况看,改造后的耕地除特殊原因外,均具备改造后的下一个种植季及时复耕的条件,且复耕时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2018年改造后的耕地在经过1年的种植后,同等条件下基本上做到了产量与改造前持平。

2    主要做法

2.1    准确把握“宜机化”内涵

准确把握“宜机化”的内涵,就是要平衡好“宜”与“能”的关系,以及“宜机”与“宜化”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可行性和可持续性2个方面的要求。能够实现机具作业,并不代表一定适宜机械化生产,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效益问题。地块的坡度、平整度、平面形状、田间道路的通达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具备机械作业的基础条件,这是机械能不能进地、能不能作业的问题。同时,丘陵山区还普遍存在着地块狭小、分散的情况,就单个地块而言并非完全不具备机械作业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受到效率的限制,往往并不能进行充分的机械化生产。针对丘陵山区普遍存在的机械作业成本与耕地收益倒挂的情形,山西省在宜机化改造实践过程中充分把握全省各丘陵山区耕地类型立地条件,确立了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应性2个方面的要求。

2.2    精准把握宜机化改造内容

影响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机作业条件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就宜机化而言,哪些是必须改造的,哪些是可以改造的,哪些是暂时不需要改造的,这关系着改造的投入和成效的问题。对山西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而言,田间道路和耕地的坡度、集中程度是关系机械化生产的最要紧的因素,是必须进行改造的。由于丘陵山区耕地基本上不具备灌溉条件,所以耕地的渠系设施就不作为宜机化改造必需的实施内容。因此,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的主要实施内容设定为:以田间道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块互联互通,以坡改梯或坡改平为主要内容的坡耕地改造,以消除尖角、弯月等作业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地块整形,以合并整理分散细碎地块为主要内容的地块归并等。以上改造内容,基本上对应着当前丘陵山区开展机械化作业的最突出困难,而且很多时候同一地块上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改造内容,因此对促进机械化生产的应用有着最直接的作用。

2.3    科学设定宜机化改造条件

山西省连续2年的宜机化改造实践表明,一个项目的成效是否显著,与拟改造地块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合理地选点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对此,我们提出了在满足属于耕地类型的前提下,以目前无法实现大中型乘坐式农业机械开展耕种管收全程作业为基础,以现状农田田面坡度为主要参考指标,以地块形状、分布、单一地块规模等为重要补充的选点原则,既从定性的角度考虑了宜机化的目标,又从定量的角度保证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2.4    合理设置宜机化技术要求

针对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具体内容,改造到什么程度为好,这就涉及到一个技术标准的问题。如果标准太高,就会导致改造的工程量太大,投入太多;反之,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围绕技术要求的问题,我们连续2年都配套了专门的技术规范,对改造后耕地的一些基础性、关键性指标作了明确规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相关指标参数,逐步形成了普适全省、刚柔适度的技术体系,为全省各地推进宜机化改造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指导。

2.5    注重强化政府引导与推动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作为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治本之策,其效益是综合而长远的。从经济层面上讲,一般需要5~10年的投资回收期,单纯依靠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觉行动,其负担和压力比较重,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为深入推进宜机化改造工作,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积极与市、县两级政府加强互动,2019年将阳泉市确定为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重点推进示范市。为此,阳泉市委、市政府有针对性地推出了田间道路改造计划,并于当年安排财政资金300万元,建设素土机耕道35 km、水泥硬化机耕道30 km,同时确定了今后3年完成素土机耕道建设100 km,水泥硬化机耕道建设150 km的推进计划。

此外,在全省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的过程中,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将县政府的组织推动、资金配套作为一项重要评价内容。实践中,有约1/2的项目县以政府文件的方式推动项目落实,并由政府分管领导作为项目领导组成员,亲自推动项目实施。

3    宜机化改造工作成效

经过2年的实践,通过对改造后试点的跟踪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明显的成效。

3.1    显著提升了改造区域的机械化水平

实践表明,宜机化改造对于提升当地机械化生产水平是立竿见影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运用水平的提高;二是农机作业环节的增加;三是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

山西省2年来实施的1.8万亩宜机化改造试点中,有近1/3的耕地在改造前是机械完全进不了地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以人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上,剩下的大部分耕地,只能通过微耕机或手扶拖拉机进行耕整地环节的作业。实施宜机化改造后,所有的耕地都具备了中大型机械进出和作业的条件。

3.2    有效地减少了耕地撂荒

通过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深入调研发现,丘陵山区的耕地撂荒现象十分突出,个别村镇甚至出现了连片撂荒的情况。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业生产效益的问题,有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空心化”问题,也有长久以来被忽略的农机化问题。事实上,农民种地的主观意愿是在受到土地耕种捆绑的条件下降低或丧失的,很多撂荒地都是因为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此情况下,壮劳力耕种效益低而年迈劳动力无力耕种,进而导致耕地撂荒。因此,机械化生产是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且保证土地正常耕种的唯一手段。过去2年的宜机化改造实践中,有10%左右的耕地在改造前是处于事实上的撂荒状态的,通过对这部分耕地的改造跟踪,改造后所有耕地无一撂荒。与此同时,宜机化改造通过对地块进行归并联通和优化布局,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耕地面积。

3.3    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机械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手段。就广大丘陵山区而言,劳动力的外向转移,事实上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生产提供了内在动力和需求。但是,长期以来丘陵山区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因素是耕地的机械化生产条件不足。宜机化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就山西而言,80%以上的宜机化改造试点,改造后的耕地都实现了集中经营,而且对带动区域内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表现出持久的影响。

3.4    改善了农业生态平衡

对山西这样的黄土丘陵山区而言,农业生产的生态基础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坡耕地的改造成为改善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因此,宜机化改造在改善耕地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同时,也改善了坡面小流域内的生态条件,是“两山理论”在农田建设上的生动实践。改造前丘陵山区坡耕地,冲沟密布,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极低,而且土壤和肥力的流失十分严重。通过实施宜机化改造,增加了降水的蓄渗能力,有效降低了坡面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能量,改善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3.5    为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

丘陵山区往往是相对不发达地区。就山西而言,呈现出丘陵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特色杂粮产区、有机旱作区“五区叠加”的特点。在过去2年的26个试点县(区)中,涉及到的贫困县有14个,占全部项目县的54%,贫困县承担任务9 100亩,超过全部任务的50%。通过实施宜机化改造,改造后的土地大部分流转到合作社进行集中经营,进行产业化发展,拓展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在家就业的机会。同时,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可能。

4     建议和打算

4.1    探索以宜机化为目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要把握好以下内容:一是实施对象。高标准农田的区域耕地立地条件普遍较好,宜机化改造必然会扩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范围。二是建设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土地、土壤、排灌、道路、农电、防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更加偏重沟、涵、路等“田边工程”。宜机化改造主要以土地平整和田间道路为主,且必然涉及到地块形状和界址的改变。三是技术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对田块、道路的建设要求不完全适应现代农机装备的应用要求,因此必须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宜机化”的调整。

4.2    加快建立宜机化有关技术标准体系

宜机化改造作为一项工程措施,离不开技术标准的支撑,否则很难在一定范围内做到统一的要求。从项目实施的层面考虑,必须有定量的指标约束,才能对改造后的耕地是否宜机作出科学的判断。事实上,针对宜机化改造应该逐步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包括技术规范、建设管理规范、定额标准、评价标准等。

4.3    探索适应小规模经营地块的改造实施办法

当前开展宜机化改造的主体多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对于集中连片开展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提高了建设管理的效率。但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一个现状是改造前土地以分散经营为主,如何加强宜机化改造与小规模土地经营之间的有机衔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4.4     科学测定改造成本指标

在丘陵山区开展宜机化改造,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实践中改造成本的核定是一个难题。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来形成价格,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管理的作用。然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为国土部门于2012年发布,主要针对国土整理整治项目,其中的价格要素、工法、定额水平等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形成的价格的指标与市场实际存在巨大差异,必须针对宜机化改造主要的工程内容和常见的施工工艺,形成能够反映社会平均水平的定额标准,进而对项目的计划、实施、结算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蔡梅华.关于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9(11):126.

[2]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座谈会在京举办[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0(12):25.

[3] 陈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障碍及重庆宜机化土地整治[J].农业机械,2018(06):93-95. ◆

发布时间:2022-06-30 提交人: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李舒婷 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
旧版网站
「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主办 「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 承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15号
京ICP备050394191号

业务分类

综合管理

试验鉴定

技术推广

安全监理

农机维修

农机作业

教育培训

企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