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农机化生产月历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论坛>> 行业分析>> 新闻详情
搜索:

山西省根茎类药材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作者: 《当代农机》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马 莉

山西省中药材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根茎类药材,品种繁多,药效显著。但是,由于各个品种间播种采收要求迥异,种植区域多分布于丘陵山区,单品种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所以长期以来根茎类药材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全部环节多以人工作业为主。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加大与劳动力缺失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工作业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农民种植利润缩水严重。

1    山西省根茎类药材产业机械化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依据中药材种植制度及区域优势,逐步形成了四大中药材基地,分别是以潞党参、黄芩、连翘、苦参等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地黄、丹参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建成了30余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和数百个药材专业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呈较快速度增长趋势。

中药材产业作为新兴小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其机械化作业水平远远落后于传统农业。山西省种植规模较大的根茎类药材,大多沿袭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很低,耕、种、收环节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尚不足10%。山西省中南部平原区种植的根茎类药材品种部分借助于传统农作物生产机械,已逐步实现了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绝大多数中药材生产还主要依靠大量人工作业完成,尤其适宜山地、丘陵地区的根茎类药材作业机具几乎是空白。

山西省专业从事中药材生产机械研发的企业数量屈指可数,适宜本土使用的药材生产专用机械产品种类少,无法适应山西省中药材种植规模的发展趋势。山西省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有10多家,多集中在运城、长治等地,其产品多是在主要农作物机械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针对平原区中药材生产作业设计,且仅以种植和根茎收获环节为主要对象,而针对丘陵山区或小规模中药材生产的机械研发与应用更为欠缺。

2    山西省根茎类药材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不科学    机械化程度低

目前,从全省根茎类药材种植管理来看,普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管理技术不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基本是合作社和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自己摸索出的经验总结,管理技术不系统,难以形成科学的种植体系。

2.2    农机与农艺融合难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农机与农艺融合难,由此导致了中药材机械作业的适应性较差。中药材品种繁多,播种技术要求各异,是种植机械化的一个突出矛盾。根茎类药材籽粒非常小,形状各异,对播种机排种器要求非常高,要实现机械化播种,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种子的千粒质量、形状,以及株行距、播种量、播种深度等进行播种机的研究改造,还要考虑到穴播、条播、种植密度、播种深度等因素。急需农机与农艺融合,因地制宜,用养结合,改变栽培模式,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标准化水平,达到一机多用、机动灵活。

此外,中药材标准化程度低。目前,山西省通过C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仅有黄芪、党参、苦参、丹参4个品种4个基地,被工信部确定为中药材生产扶持基地的仅有苦参、黄芪、党参、连翘、远志等5个基地。

2.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专用型机具缺乏

中药材机械化制造水平低,龙头企业少,生产经营规模小,科研创新能力弱,普遍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能力不足,可靠性较差,对产业拉动能力不够。企业由于长期科研投入不足,致使研发手段落后,多为跟进仿制,核心技术匮乏,新产品贡献率低,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导致行业产品档次低、同质化严重,绝大部分的农机制造企业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设计模式,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省内农机科研院所普遍经费短缺,人才断档,平台公益性功能不足,专业领域的拓展、科研条件的改善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都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在中药材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方面提供有效支撑能力有限。

2.4    药材加工能力薄弱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中药材产品主要为原药材及初加工产品,新产品开发应用滞后,相关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每年的中药材加工量还达不到总产量的15%,中药饮片工业总值仅占全国的0.27%,中药制剂工业总值占全国比重的0.65%。同时,山西省的中成药品单品种销售收入很低,全省仅有2个产值上亿元的单品。山西省的中药材企业也很少,一些中药产业大省(吉林、山东、四川等)企业的上市公司是山西省的2倍以上。

2.5    专业性人才匮乏    服务体系不完备

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农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但从省内调研情况来看,专门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获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不多,田间管理主要依赖农户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规模化种植新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很多技术障碍依然存在。例如,在根茎类药材生长的过程中,最为繁琐的作业是除草,大都依靠人工劳动力进行,种植面积大,还需雇佣大量工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此外,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复合型人才,导致缺乏创新性,技术水平不高。

3     发展措施及建议

3.1    发挥政府职能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农业机械在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材机械发展较快,中药材机械的社会化服务也勃然兴起。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多的有利于中药材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扶持种植户、合作社(企业)发展,做好社会化服务。

3.2    农机与农艺融合    向标准化靠拢

山西省中药材品种繁多、种植条件多样,在丘陵山区、林下种植的机械化程度比耕地难度更大,农机与农艺融合是解决途径之一。针对大宗道地中药材要统一标准,农艺要求适合机械化作业;而机具设计要结合种植农艺,研发机具趋向于“通用型”好机。农技和农机部门要深化合作,协调发展,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引导农民科学规范种植,统一种植模式,向标准化靠拢。

3.3    加大实用型好“机”研发    着力于“专”用机

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小、品种间差异大、用药部位各不相同,导致生产各种中药材的机械无法大规模量产,迫切需要加大机具的研发力度。目前,中药材机械装备不足,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以“一品一机”及小批量为主要特征,社会投入动力不足。对耕整地机械、植保机械、排水灌溉机械等借助于大农业的通用型农机装备技术,要加大先进实用性好的机械装备研发,突破“瓶颈”,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专用机械装备则需要引进创新或独立创新,进而通过集成创新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3.4    加强机耕道建设    持续推进宜机化改造

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机耕道路的建设,通过项目扶持整修田间机耕路,配套建设和提升道路品质、宽度,再次整修机耕道路,以保证农机装备的无障碍通行,便于机械化作业。持续推进宜机化的改造力度,确保耕地作业地块适宜机械化作业,逐步推动农田地块小变大,丘陵山地坡改梯。

3.5    加强培训    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要加强先进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通过考察适用实用机具,进行试验观摩,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从技术培训、安全检修入手,结合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建立一条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探索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企业联合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机制,建立人才培育平台,引导农民掌握新技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建平,张福生,刘春生,等.晋产道地药材资源及其种植、产地加工与质量标准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6.

[2] 冀宪武,刘枫,何燕.山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科技, 2019, 34(1):4.

[3] 李晓霞.山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J].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12):4.

[5] 陈晓冬, 田洪岭, 何燕,等. 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山西科技, 2018, 33(6):5.◆

发布时间:2022-06-30 提交人: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李舒婷 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
旧版网站
「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主办 「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 承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15号
京ICP备050394191号

业务分类

综合管理

试验鉴定

技术推广

安全监理

农机维修

农机作业

教育培训

企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