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4年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机械化 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机化总站〔2024〕104号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农机中心(鉴定站、推广站):
当前南方稻区即将进入早稻集中收获期。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汛期灾害应对、抓好“双抢”机械化生产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切实做好“双抢”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有力支撑“双抢”机械化生产攻坚战,我站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制定了《2024年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细化技术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加强“双抢”期间技术培训指导,切实降低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确保早稻抢收颗粒归仓,晚稻抢插及时到田,为全年粮食丰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2024年7月12日
2024年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
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频繁,部分农田遭受洪涝灾害,给南方双季早稻收获和晚稻种植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切实做好双季早稻抢收、双季晚稻抢种等机械化生产工作,强化机械化措施助力粮油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夯实秋粮丰产基础,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 早稻抢收
“春争日,夏争时”,早稻抢收直接关系到早稻丰产和晚稻抢种,直接影响晚稻产量。应从确定适宜收获期、选择适用机具、调整良好作业状态、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收获损失,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一)确定适宜收获期
当早籼稻谷粒全部变硬,90%以上籽粒谷壳及穗轴、枝梗转黄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防止割青。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安排收获作业顺序,适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已经达到黄熟阶段的水稻,应及时收获,部分地区甚至可视情况提前收获,避免后期籽粒过熟或遭遇连续降雨导致出现水稻倒伏、穗上发芽等问题,造成损失。如遇连阴雨或遇洪涝灾害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雨前集中力量抢时收获,必要时可充分利用夜间作业;雨后应及时开沟排水,抢晴收获。有露水时,应等到露水消退后再进行作业。
(二)选择适用机具
水稻收获作业一般选用全喂入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水稻生长高度为65—110cm、穗幅差≤25cm,或者收获难脱粒品种(脱粒强度大于180g)时,宜选用半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为提高收获作业质量,降低损失率,宜选择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机型,宜配置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便于秸秆还田和埋茬作业;不能选用作业质量不达标的老旧农业机械。
(三)调整良好作业状态
1、检查与保养
作业季节开始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作业性能正常。经重新安装、保养或修理后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应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做好试运转,应逐项检查行走、转向、制动、灯光、割台、输送、脱粒、清选、卸粮等机构的运转、传动、操作、间隙等情况,确认有无异常响声和三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检查各操纵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离合器、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适当;发动机机油、冷却液是否适量;仪表板各指示是否正常;传动链、张紧轮是否松动或损伤,运动是否灵活可靠;重要部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割台、机架等部件有无变形等。应检查和调整各传动皮带的张紧度,防止作业时皮带打滑。应备足备齐田间作业常用工具、零配件、易损零配件及油料等,以便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
2、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
拨禾轮线速度一般为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的1.1—1.2倍;拨禾轮弹齿或压板作用一般在水稻高度的2/3处;如水稻植株密度大或者倒伏时,应适当前移,以增强扶禾能力。调整后,应从驾驶室观察,以拨禾轮不翻草、割台不堆积稻秆为宜。
3、调整脱粒清选等工作部件
在保证破碎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提高脱粒滚筒的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正确调整入口与出口间隙之比(一般为4:1)等措施,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在保证含杂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减小风扇风量、调大筛子的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等,减少清选损失。
4、试收
大面积正式作业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收,作业长度一般30m左右。应按照作业质量标准仔细检测试收效果(检测损失率、含杂率和破碎率等),对相应工作部件(风机进风口开度、振动筛筛片角度、凹板间隙、拨禾轮位置、喂入深浅等)适当调整,直至达到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试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倾听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作物品种、成熟度、干湿程度、田块条件有变化时,应重新调试机具并试收。
(四)收获作业
1、选择适宜的作业路线
水稻收获作业一般根据田块形状、大小不同选择向心回转法(四边作业法)、梭形双向作业法和分块作业法;必要时,可提前开出作业道。作业前,需对道路、田间进行勘查,对危险路段和障碍物应设明显的标记,据此合理规划路线,科学避让。注意检查田间泥脚深度,一般泥脚深度不能大于20cm;进出田边如有大于30cm的田坎,应垫好踏板。
2、科学规范驾驶操作
作业时,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行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转弯时,应停止作业,将割台升起,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不能边收获边转弯,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压倒未收获水稻,造成漏收损失。应注意地头、边角和障碍物附近水稻收获情况,做到应收尽收,减少损失。收割机带秸秆粉碎装置作业时,应确认刀片安装是否牢固,作业时严禁在收割机后站人。长距离转移地块或跨区作业前,应卸完粮仓内的谷物,将割台提升到最高位置并锁定。
3、合理控制作业速度
应根据联合收割机自身喂入量、水稻产量、自然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并确定适宜的作业档位。作业时,一般先低速收获,然后逐步提高至正常作业速度;严禁使用行走档位进行收获作业;低速行驶作业时(包括收获作业开始前1分钟、结束后2分钟),应尽量保持发动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转,不能降低发动机转速。当水稻群体稠密、产量较高、早晚及雨后植株湿度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
4、调整适宜作业幅宽
作业时,可通过调整作业速度和幅宽实时控制喂入量,使机具在额定负荷下工作,降低夹带损失,避免发生堵塞故障;应注意幅宽衔接,避免相邻两个作业带之间出现漏收损失。作业幅宽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保证喂入均匀。如水稻产量过高、湿度过大或留茬高度过低时,以最低档速度作业仍超载时,应适当减小作业幅宽,一般作业幅宽减少到80%时即可满足要求。
5、实时监测作业质量
可装配收获作业监测终端,作业时动态监测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参数,并根据相关参数和终端提示,及时调整作业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控制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
(五)特殊作业场景注意事项
1、收获潮湿水稻
作业前,应仔细确认水稻倒伏角的大小和田块泥泞程度,作业过程中如遇到机具打滑、下沉、倾斜等情况,应降低作业速度,不急转弯,不在同一位置转弯,避免急进、急退;应及时排除粮仓内的稻谷,减轻收割机的整机重量。在较为泥泞的湿田中收获倒伏或潮湿水稻时,容易造成割台、凹板筛和振动筛的堵塞,应低速、少量依次收获,并及时清除割刀和喂入筒入口的秸秆屑及泥土。
2、收获倒伏水稻
可通过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安装“扶倒器”和“防倒伏弹齿”装置,提高对倒伏水稻的收获适用性。作业时,应先放慢作业速度、减少割幅宽度,将割台降至适宜高度,原则上倒伏角小于60度时采取顺收、逆收均可;在倒伏角大于60度时一般不宜机收,如采用机收,应采取逆收方式,并将拨禾轮位置后移且转速调至最低、调整弹齿角度前倾角度、割台放置合适位置,同时降低作业速度。大面积倒伏水稻应与未倒伏水稻单独分开收获,避免正常稻谷中混杂发芽的籽粒,降低稻谷整体品质。
3、收获再生稻头季稻
优先选用再生稻专用收获机,也可在传统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遴选适宜机型基础上调整改造,采用加宽割幅、减窄履带等方式降低直行碾压率;应加装高转速茎秆切碎器(转速3000r/min以上),可使抛洒更均匀,避免秸秆覆盖在稻茬顶部,影响再生季稻的腋芽再生出苗;应选配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保持直线行驶,降低直行碾压率。作业前,应调控放水晒田时机,提高收获时稻田土壤坚实度,降低机具碾压对水稻植株的影响,提升机具通过性;做好路径规划和驾驶操作技能提升,减少地头转弯碾压次数和比例。作业时,应合理抛洒秸秆,减少稻桩掩埋,最大限度提升再生稻再生季萌发分蘖能力。
(六)质量要求
采用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总损失率≤2.8%,破碎率≤1.5%,含杂率≤2.0%;采用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总损失率≤2.5%,破碎率≤0.5%,含杂率≤1.0%;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要求穗幅差不大于250 mm。割茬高度应满足当地农艺要求和下茬作物需求;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露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
监控水稻收获作业质量时,可采用“巴掌法”简易测定损失率,以稻谷千粒重25克,亩产量500公斤为例,按照全喂入谷物联合收割机损失率不大于2.8%测算,“巴掌法”不超过17粒。不同水稻品种按千粒重和亩产量确定落地籽粒判定标准粒数。
二、 稻谷抢烘
水稻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0%—35%,应及时烘干至安全储藏含水率(籼稻一般为13.5%),以免发霉、变质,影响稻谷品质。当环境温度大于25℃、稻谷含水率大于24%时,收获后10小时内应及时烘干;气温越高或含水率越大,应更早更快烘干,确保已收稻谷安全入仓,减少产后损失。
(一)烘干方法
稻谷烘干,宜采用不落地及时干燥工艺,即稻谷收获后,不在地上堆放,直接清选,尽快烘干。一般采用常规烘干法,即直接将湿稻谷烘干至安全储藏含水率。如有大量过湿稻谷待烘,为提高烘干效率、避免稻谷变质,可采用“两段”烘干法,即将稻谷烘干至临时存储适宜含水率(一般为20%左右),待所有过湿稻谷集中处理完成后,再将稻谷烘干至安全储藏含水率。不能及时干燥的稻谷,应及时做好通风晾晒,避免堆积发热、发酵霉变;如需堆积存放,应采用风机等设备及时通风散热。
(二)机具选择
谷物烘干机根据烘干批次、生产规模配置,宜选用低温循环式烘干机,也可选用连续式烘干机;宜选用燃气、生物质、热泵等环保热源。机械化烘干作业应遵循就近烘干原则,提前联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批次安排,科学合理拉运,避免湿谷长期堆放。
(三)烘干作业
稻谷烘干前,应进行清选,带芒率不应大于15%,含杂率不应大于2%,不应有长茎秆、麻袋绳、聚乙烯膜、土、石块等异物。同一批烘干的稻谷的含水率差不应大于3个百分点,含水率差异大的稻谷应分别进行烘干。当稻谷含水率差大于3个百分点,应进行冷风循环干燥,含水率差适宜时再开始干燥;当稻谷含水率差大于3个百分点且稻谷含水率大于26%,应边进稻谷边通冷风循环干燥,含水率差适宜且含水率不大于26%时开始干燥。宜采取干燥与缓苏相结合的烘干工艺,循环式烘干机干燥缓苏时间比为1:4—1:7,连续式烘干机干燥缓苏时间比不宜小于1:3,烘干过程中应控制干燥速率不大于1.0%/h,防止增大爆腰率。
早籼稻烘干介质温度(风温)一般为:循环式横流烘干机55—65℃;循环式混流烘干机60—70℃;连续式顺逆流烘干机65—80℃;连续式混流烘干机60—75℃;连续式横流烘干机60—70℃。早籼稻受热温度应小于48℃。抢烘作业时,当稻谷含水率超过20%,可适当提高热风温度。
(四)质量要求
稻谷烘干作业质量应符合GB/T 21015-2023《稻谷干燥技术规范》要求:破碎率增值≤0.3%;爆腰率增值:循环式干燥机≤5%,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2.0%;5%<降水幅度≤10%时,≤3.0%;降水幅度>10%时,≤4.0%;干燥不均匀度:循环式干燥机≤1.0%,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1.0%;5%<降水幅度≤10%时,≤1.5%;降水幅度>10%时,≤2.0%。烘干后色泽、气味正常,种子发芽率不低于干燥前。
三、 晚稻抢种抢栽
水稻毯状苗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机插、钵苗摆栽、有序抛秧等机械化移栽技术模式与直播相比,能够有效增强晚稻抵御寒露风等灾害天气能力,有效缓解双季稻种植茬口紧张,减少除草剂施用,具有较大的增产增收潜力。晚稻抢种应从播种育秧、大田耕整、机械化插秧等方面入手,提升插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增产潜力转化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一)播种育秧
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栽插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适于机械移栽并通过审定的主推品种;双季晚稻应统筹考虑早稻收获期和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确保安全抽穗,实现晚稻机插高效生产。
2、育秧方式
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应选择适宜的机械移栽育秧模式,宜采用集中育秧方式,着力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集中育秧应科学布局,经济适用,规模适度,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应做好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和水肥药管理,降低育秧风险,提供高素质壮秧。
3、适期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早晚稻茬口期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培育适龄壮秧;播种时,根据机插秧作业计划做好分期播种育苗,防止移栽时秧苗超龄。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式,宜选用流水线播种,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包括消毒、施肥)、精密播种、覆盖表土等多个环节;也可选用轨道式播种机械;田间育秧可选用田间播种机械。
4、秧苗管理
晚稻秧苗生长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尤其应注意控温控湿,防止秧苗徒长,造成苗细苗弱。采用大田育秧,可搭建育秧棚,覆盖遮阳网或无纺布,防止高温暴晒、大雨冲刷和鸟害鼠害,避免秧苗不齐不匀。水分管理应实现旱育旱管,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应根据秧苗长势及天气情况及时揭遮阳网或无纺布。移栽前3天左右,秧床施用尿素和氯化钾作为送嫁肥,并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肥带药栽插,以便壮秧下田,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
5、适机秧苗
各地应根据气候、土壤、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用育秧技术路线,按照“为机育秧”理念,培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秧苗。适宜机插秧的壮秧标准为: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基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晚稻叶龄3.5—4.5叶,苗高12—22cm,秧龄15—20天;移栽后发根快、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分蘖。
(二)机械耕整
1、机具选择
宜采用激光、卫星平地机,提高整地质量,促进水肥药高效利用。宜选用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禁止90及以上马力轮式拖拉机开展水田机械化作业,降低接地比压,减少对水田犁底层的破坏。配套机具可选用反转灭茬旋耕机、旋耕机、铧式犁、水田埋茬起浆机、水田耙、平地打浆机等。
2、作业技术规范
双季稻区茬口紧,在早稻收获后应及时耕整地。实施秸秆还田田块,在早稻收获时,应使用具有切碎及均匀抛撒装置的收获机,秸秆切碎长度≤10cm,割茬高度以不影响耕整地质量为宜,一般≤15cm;若采取高留茬收获,在耕作前应再增加一遍秸秆粉碎还田作业,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应增施氮肥、减少磷钾肥用量,以每100kg秸秆增施纯氮0.5—1kg,宜选择铵态氮或尿素,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在机具作业前,均匀撒施在田间。
秸秆还田地块耕整地作业时,应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一般作业两遍,第一遍宜慢,第二遍速度可稍快,两遍作业应纵横交叉作业。可采用大、中功率拖拉机配套加大耕深的旋耕机或铧式犁耕翻,一般翻耕深度18—22cm,旋耕深度12—16cm,秸秆还田作业耕深控制在16—20cm,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宜适当加大耕深;翻耕或旋耕应结合施用有机肥及其他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应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实后达到机插耕整地质量要求。
3、作业质量要求
晚稻机插耕整地质量,应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田面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
(三)机插秧
1、秧苗准备
根据机插时间与进度安排起秧时间。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再平放,然后小心卷苗脱盘,提倡采用秧苗托盘及运秧架运秧。秧苗运至田头时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避免运送过程中挤、压伤秧苗、秧块变形及折断秧苗。运到田间的待插秧苗,严防烈日照晒伤苗,应采取遮荫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2、机具准备
宜选用同步侧深施肥插秧机作业,一次性完成插秧、施肥等作业,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作业次数。
作业前,应先检查调试插秧机,按照插秧机使用说明书调整插秧机的栽插株距、取秧量和栽插深度,转动部件应加注润滑油,并进行5—10分钟的空运转,插秧机各运动部件应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
装秧苗前应将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使秧爪从秧片端头开始取秧栽插),再装秧苗,避免漏插。秧块应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应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3、机插要求
根据水稻品种、栽插季节、秧盘规格选择适宜类型的插秧机,提倡采用高速插秧机作业,提高工效和栽插质量。插秧机作业时,应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科学规划作业路径,提高插秧直线度和调头对行衔接性,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精准插秧。
根据水稻品种及栽插季节选择适宜栽插密度。采用7寸秧盘(栽插行距25cm)时,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3—5株,种植密度1.9—2.2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6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8—1.9万穴/亩。9寸秧盘(栽插行距30cm)时,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3—5株,种植密度1.4—1.9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7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3—1.6万穴/亩。
插秧作业应秧苗均匀,深浅一致,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在1—3cm,以浅栽为宜,有利于低节位分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