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走出去”战略和海外援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资本、硬件设备,也包括谷物种子、耕作技术的输出,更包括各方面农业相关人才的培训和输出。为了更好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和海外投资,日本采取多样化措施、多主体共同用力,建构农业“走出去”的人才体系,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日本向海外派遣农业人才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事实上早在1899年,日本就开始向秘鲁派遣农场工人,成为海外农业人才输出的先驱。不过日本真正科学化、系统化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却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策略一:
积极加入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
利用国际力量培训海外农业人才
日本始终重视国际组织的力量,并积极利用国际组织来建构本国的人才体系。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加入了《科伦坡计划》,旨在加强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借助这一条约,日本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开展农业人才培训计划。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也积极加入国际开发援助计划,并成为主体国家之一。通过这一援助计划,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发展迅速。这一援助计划在1993年演变成由日本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共同组成的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每5年举办一次,用来深化对非洲的援助,而对输出非洲农业人才的培训成为重要内容之一。总而言之,日本在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时,注重加入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利用其资源和力量来推进本国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策略二:
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
日本在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时,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定和确保农业“走出去”人才培养体系的运作,并且通过保险制度和财税制度来维护和增进海外农业人才的利益和权利。其次,日本政府部门在农业“走出去”人才培养中相互协作、共同用力。其中,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牵头接洽、协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人才培训合作计划,其下属的经济局专门负责对外援助,承担调查统计、农业金融和人才培训指导等任务;直属于经济企划厅的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是专门负责对外农业援助和人才培训的机构;日本对外农业援助和人才培训的主要执行机构是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综上所言,日本政府机构和官方组织在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搭建政策空间,提供财政资源,保障海外农业人才权益。
策略三:
多边合作制和项目制
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建构方式
日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培训农业工作人员,并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一方面,日本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来培训农业人才。不论是农林水产省独自进行的国际合作,或者日本政府应其他国家政府邀请开展的合作,都将农业专家派遣、人员培训和志愿者派遣作为主要内容,并且不断改进人员培训机制、加深农业人才储备。近年来,日本已经与多达12个国家签署了多边或双边的合作伙伴计划。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在上述合作伙伴计划的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并将农业人才的培训贯穿其中。例如,2004年,日本与约旦签署的计划就致力于培训阿拉伯国家农业领域的人才,以及优先考虑建构伊拉克农业方面的人力资源机构。再如2000年,日本政府与巴西政府成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重点在开设第三国家培训项目3(Third Country Training Program3)以及联合研讨会/讲习班,用以教授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业人才。有统计表明,2009年,这一合作伙伴计划已经累计对3406人开展农业培训,他们构成了日本农业“走出去”战略的主要人才。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通过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农业“走出去”战略,以及构建人才体系。例如,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参与坦桑尼亚政府发展和改善灌溉水稻耕作的项目。这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乞力马扎罗农业培训中心一直致力于提供农业人才培训计划。经过培训后的农业人才构成了日本在坦桑尼亚农业投资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见,日本政府通过多边、双边合作以及项目制,作为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建构的主要措施。
策略四:
人才培训机构多元化
日本在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时,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训主体和机构层面,日本建构起了以学校(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人才培训机构。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依托的高等农业教育,举办2~3年学制的农业大学,开设相关农学学科。早在2012年,在日本的本科高校中设置农学部的有52所,占比10%,这些农科院校设置各类农业专业,完成农业人才培训。除了本科教育高校外,日本还开设434所农业职业教育学校,讲究理论联系实际,传授农业耕作技术。除此之外,农业研究中心也承担起培训农业人才的作用。日本最大的国家级农业研究队伍是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其分支遍布全日本,在日本各地进行农业研发,并培训和传播农业技术,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在地方层面,日本47个都道府县均设有科研中心以培训农业人才。例如,北海道2006年就设有1所农业研究中心、10所道立农业畜产试验场,这些农业研究中心承担着培训农户、培养富有经验的农业接班人的重任。除了学校和研究机构外,各类民间组织在日本农业“走出去”人才培训过程中也发挥着优势,多层次、多重点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例如,日本商会在海外有着庞大的贸易量,驻外人员数众多。因此,日本商会利用其海外强大的销售网络、情报网络和经营经验,来介入海外农业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并将部分重点人才推荐给当地国政府。在众多民间组织中,日本农协发挥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农协全称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是日本农民之间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而进行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的组织系统。日本农协主要有全国、县、市町村等三个等级。日本农协为农民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同时,日本国内的农业型科技公司在人才体系建构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策略五:
编写人才培训教材,打破学科边界
日本在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时不仅重视培训一线农业工人的耕作技术和理论,同时也培训外语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对外贸易经营人才。另外,为了确保农业输出人才迅速适应和融入当地国坏境,日本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多元化原则。首先在高校农业教育中,日本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编写农业人才体系建设的教材和课程,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日本大学的农业教育主要由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人类科学和地球科学组成,形成跨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其次,日本在高校农业教育中加入了通识教育课程。所谓通识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和谐发展,目的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公民的教育模式。在日本,为了培养综合性对外农业人才,很多高校都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将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并将其内容置于专业教育中,旨在通过自我解放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农业兴趣。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日本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鲜明特色。最后,日本职业农业学校重点培养农业人才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强调实践教学,主张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农业人才。因此,日本职业农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贯彻产学交替的原则:学生首先体验农场和农业劳动,然后开展农业学习,边实践边学习;然后学生住进农户家庭,以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和对农民的感情;最后日本职业农业学校的生源均来自高中或同等学力毕业后独立从事农业的学生。
策略六:
积极开展对当地国原住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之发挥“传帮带”作用
日本在建构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时不仅注重培训本国人员,也意识到了培训目标国原住农民和技术人员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在向南美洲和非洲提供政府援助的同时,完善基础设备的建设和人员技术培训,发展与当地政府、农业组织和农民的关系。从形式上来看,日本政府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培训当地国的农民和技术人员:首先,日本的一些企业在与当地国签署订单合同时,往往同时提供对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和资金等服务。例如,日本通过与南亚国家签署农产品订单而实现对当地国农民的培训。其次,日本通过国际组织和项目制来推进当地国农民的技术培训。例如,日本在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培训中心就承担这样的作用:日本农业专家通过培训地方专家掌握技术,然后让他们培训一些农民,再让这些农民回到自己所在村寨培训更多的农民。培训的知识包括农业生产技能、基本设备使用,以及男女平等参与劳动的观念。另外,日本十分注重利用坦桑尼亚当地资源,寻求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来开展对当地国农民的技术培训。日本政府派驻坦桑尼亚的专家往往将办公点设在坦桑尼亚农业部及其下属的农业培训机构,如此,日本专家就能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合作,更加便捷地接触当地农民,确保日本专家对坦桑尼亚农村和农业的了解,便于开展工作。事实上在日本政府看来,农业“走出去”人才体系既包括日本国民,也包括当地国的原住农民。而通过培训当地国的原住农民来发挥“传帮带”作用,对人才体系建设更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