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当前,我国实行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对各地区粮食储备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规划与管理,粮食储备体系运转效率得到一定保证。针对当前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优化路径,对于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储备管理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安全。储备、生产、流通是粮食安全体系的三个核心子系统,而粮食储备对于稳市、备荒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粮食储备管理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当前,我国实行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对各地区粮食储备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规划与管理,粮食储备体系运转效率得到一定保证。然而,该制度在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从理论上看,加强粮食储备管理是由粮食的商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所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具有季节性,而消费具有持续性。因此,需要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之外加入储备过程,进行协调平衡,以满足连续不断的粮食需求。同时,粮食又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其生产流通过程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更要成为一项政府职能,让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持这项公共产品持续和安全的供给。从历史上来看,粮食储备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的状况。“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统治者若能对粮食储备及其管理予以重视,便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从现实来看,粮食储备管理是一个值得全世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一旦出现缺粮、粮价不稳、粮食储备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社会风险,因而,我国粮食储备管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风险挑战。
因而,提高粮食储备安全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下,我国各地区都建立了由各级领导负责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以便规划和管理各自地区的粮食储备工作,这也使得整个粮食储备体系的运转效率得到提高。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在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行之有效地对粮食安全产生足够的保障力度。
部分管理主体对粮食储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由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两部分组成,投资、管理主体均为中央、地方政府两级。中央一级对粮食储备较为重视,资金投入一直以来都被列入到中央财政预算当中;但是部分地区尚未设置储粮专项资金,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粮食储备安全。
粮食储备管理缺乏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效利用。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历史悠久,储备方式和手段本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部分地区的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却未能及时跟上时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储备安全。其一,粮食仓储环境不达标,粮食储备效果大打折扣。受到地理环境、技术、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粮食储备设施年代久远、结构老旧,不符合现代储粮标准,且部分地区仍使用传统的平房仓库和楼房仓库,并不适宜机械化操作,仓房陈旧且单一,设施落后。普通农户家庭的粮食多储藏于简易搭建的粮仓亦或是闲置的屋舍,温湿度不能人工控制,粮食易霉变、虫蚀,导致大量粮食损耗。其二,现代信息化技术未有效应用。在信息化视域之下,以互联网、AI、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诸多企业都在探索利用各类新技术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粮食储备行业也不例外,但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据悉,目前已有一部分地区引入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用以帮助提升粮食储备工作管理效率。如云南省在2020年底已基本完成智能化粮库建设工作,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已建成的平台在项目设计阶段未能有效结合实际需求,开发的功能不能覆盖全部业务管理流程;职工信息系统操作不熟练,仍然偏向于使用传统方式,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储备粮轮换、仓储安全、经营管理等重要经营活动的过程监管暂时还无法实现;已开发的智能化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原始数据存在造假或泄露的可能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解决。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在粮食储备领域,无论是在生产、流通,还是在储备、消费的过程中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角度上来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过往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但缺乏系统性大法来统揽粮食储备全局工作,例如,《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应用的主要对象是中央储备粮,缺乏全局性的指引。从较为微观的角度来看,需要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的地方性法律也是较为滞后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只有广东、贵州、浙江、福建、江苏、四川等地出台了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宁夏、辽宁、天津、陕西等地则是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出台了地方性储备粮管理条例。无论是从立法的数量,还是从地区分布来看,都显示出地方性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部分作为粮食主产区的省份地区,立法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
优化我国粮食储备管理的关键路径。
综上所述,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在粮食储备管理工作中有许多新的要求与难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难题,相关主体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外监督、加快完善法律体系等多方面有效发力,早日形成科学合理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提供坚实的保障。
提升各管理主体对粮食储备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
粮食储备管理最核心目标是调控粮食供需,保证地方粮食的安全供应。作为地方的管理者,地方政府首先要从思想层面入手,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粮食储备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重要地位,明确好地方粮食储备的核心目标,并且贯彻落实。地方在财政预算当中应给予粮食储备一定资金倾斜,如此才有利于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粮食承储企业,地方政府也应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及宣传活动,让粮食企业从业人员学习粮食储备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观念,强调底线意识,有效规范粮食储备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好地落实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责任。
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针对我国目前储粮基础设施较为陈旧落后这一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更新陈旧落后的仓储设施,如翻新改造旧式粮仓,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标准信息化粮仓。此外,还需要根据现行行业标准,要求承储企业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改造并进行监督。以河南省为例,为应对2023年的小麦灾情,河南省财政紧急下拨2亿元专项资金,紧急调配了烘干机、烘干塔等烘干设备,用以保障小麦的应烘尽烘,顺利入库。“硬件”保持规范固然重要,“软件”的规范应用在粮食储备管理中亦是不可或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抓技术应用便是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仓储基础设施方面,引入现代化数字技术能有效提升粮食储备管理效率。如大力推广应用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技术,用以改善储存条件,减少坏粮损失。又比如可以引入当下流行的“智能家居”概念,以及智能机器人系统,为粮食仓储开发一套应用多参数粮情测控、智能通风、环流熏蒸、制冷控温和氮气气调等储粮系统,实现粮食储存全周期智能化管控。以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劣变,促进粮食保鲜储存,减少粮食损耗,提高储备效率,从而不断提升粮食储备管理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