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随着气温的攀升,越冬小麦迎来了快速生长期,防虫除草工作显得尤为关键。15日上午,在茅山镇何庄村的无人化农场,伴随着逐渐临近的“嗡嗡”机器声,一架黑色的无人机平稳地驶向田边。它全程自动校准方向,精准地喷洒着除草剂。而此刻,操作这一切的农场负责人夏洪宇,正在常熟参加农机现场会。他仅凭一部手机,通过视频监控,熟练地操控着智慧农场作业平台,远程完成了田管工作。
这一切得益于基于北斗和5G差分技术的农业物联网。在夏洪宇的农场里,传感器、农机等设备与之紧密相连,形成一张庞大的网络,能够精确控制每台农机的作业路线,实现厘米级的作业精度。相较于传统的人工除草方式,一天最多能处理50亩,夏洪宇现在只需一部手机,遥控无人机,一天便能完成300多亩的喷洒工作。智能农机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使其不再是一项高强度、重体力的工作。
我市地处丘陵地带,因此,该农场的1500亩农田最初仅有960亩具备种植条件。如何充分利用智能化农机管理好这片农田,一直是夏洪宇的梦想。为此,他抓住农田休眠期的时机,对农场内零碎分散的土地进行了集中整改。
整改的成果令人瞩目。原先,最大的一块农田不到5亩,如今24亩已成为所有土地中最小的一块;原来土地高低落差达18米,现在已缩小至7米。这一变化不仅有效扩大了种植面积至1350亩,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土地平整也为大型农机进场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谈到这里,夏洪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无人农机的使用不仅显著提高了耕作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夏洪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从改造前的960亩增加到1350亩,通过智慧农场管理方法,亩产小麦从过去的500斤跃升至1100斤。这意味着农场一季的小麦产量从过去的48万斤增加到了现在的148万斤,而日常管理仅需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农人。
“数字大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深刻变化,充分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接下来,该农场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农机的网络、智能化灌溉系统、田间道路、输配电力等设施,逐步打造一个集“耕、种、管、收”全流程于一体的无人化农场,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加快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