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范小青 周阳 任伟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细碎田地可生金 ——看“小田并大田”的襄州实践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拥有广袤沃土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全区每年粮食复种面积310多万亩,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25亿斤以上,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庄稼汉越来越少,耕地闲置成常态;机械化农具的运用代替传统精耕细作,对土地规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高效耕田,成为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

2023年5月以来,襄州在全区6个乡镇选取7个村民小组5111亩土地,按照“三段九步法”并田工作模式,全面统筹认田、改田、交田三个阶段,通过组织发动、政策培训、化解矛盾、选择模式、制定细则、完善手续等9个步骤,探索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

先整地再并田 “边角地”变“希望田”

峪山镇宋冲村地处丘陵地带,户均地块多达12块,一度成为襄州区并田难度最大的村组。

“我家30多亩地,分散在10个地方,最远的一处骑摩托车去都要十几分钟。”村民吴志龙对并田的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把我家的地换到路边,那肯定好,要是换到别处,我不干。”

吴志龙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村民,这也成为宋冲村党支部书记张理的一块心病:各家田块分散不说,好坏差别也很大。如果新分的地,基础设施好、土地肥沃,村民自然乐意接受,反之则容易引发矛盾。

灌溉,是困扰宋冲村的最大问题。由于没有活水,日常耕种基本靠天收。“要是解决了水源问题,分到哪块地其实也无所谓。”吴志龙吐露心声。

要想顺利推进“小田并大田”,首要是让差田变成好田。为此,襄州区投入4000万元,对参与试点的7个村组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完善井电配套设施、修建机耕道等项目,改善试点村的农业生产条件。

地整好了,并田顺利开展。拥有大规模的平整土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肖逾将视线瞄向了宋冲村。他的合作社今年刚签下一笔3000亩小麦种子繁育订单,但合作社只有1000多亩农田,还需要再流转至少2000亩。“在以前,这么大块集中连片的农田几乎不可能找到。”肖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过来,继续他的小麦育种事业。

截至目前,襄州区试点村农户承包地块从2346块减至1015块,每户田块减至2块。“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全区80%的土地都得到有效合并。”有了试点村组的好成绩,襄州区委书记刘明锋信心满满,计划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

地少田大尝甜头 “要我并”成“我要并”

又是一年丰收时,在朱集镇刘湾村,村民见证着土地的变化,共享农田增产增收的喜悦。只见一台大型收割机在村民刘德春的田里来回作业半天时间,收割就已全部完成。

“没并田前,耕种机器撞到谁的庄稼都扯皮。不像现在,统一好管、机耕方便,经济收入也可观。”刘德春家的6亩地之前分散在3个地方,如今并成一块大田,喜获丰收的他对“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认同感十足。

多年前,刘湾村的发展一直受“人多地少难分配、田小块多难耕种、矛盾问题难调解、公共设施难管护”四大难题制约。

“小田并大田”工作启动后,村两委集思广益,决定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承包关系、不减少农户权益的基础上,开展农田改造工作,一组一组推进,将小块并大块、三角变方块、零散变集中。

“为打消村民顾虑,党员干部齐上阵,到农户家中宣传政策,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消除因耕地承包产生的潜在隐患。”刘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安明介绍,并田后,村里统一种植品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产品保障体系。

打破原本小块耕地的界垄,一户只耕一块田,为提高土地效率提供可能。“原来一亩地人工费都得五六百元,现在开展机械化耕作,成本减少一半,因种地产生的矛盾也没有了。”刘安明笑眯眯地说。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村同步开展宣传工作,开展入户走访800余次,召开学习培训会50余次,印发各类政策宣传汇编等1000余份;围绕村民的顾虑、矛盾和诉求,一对一解决、化解矛盾60余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晋开学介绍,截至今年8月,试点村组的群众支持率从80%提高到了95%以上,从“要我并田”变为“我要并田”。

碎片地上增收益 “千人一方”改“量身定制”

自从家里13亩碎片地变成一块田后,黄龙镇黄沟村三组村民梁胜金不再为年纪大了、种地力不从心而发愁。他将连片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能增收近3000元。

黄沟村三组,共有农户57户254人,地块517块,户均耕地9块,土地碎片化严重。且半数以上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大量耕地被闲置。

今年,黄沟村三组成为7个“小田并大田”试点村组之一,村两委按照“依法依规、农民自愿、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细致摸底、反复研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地块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征集村民意见后,大伙达成共识: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优先选择离家近、靠近农路、水源的位置,形成自种区;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并田的时候征求了我们意见,量亩数、签协议时都有镇上的纪委干部在旁边监督,很安心。”黄沟村二组村民张梅赞不绝口。

“这样一来,不种地的村民能拿到租金,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用操心土地,村集体也能在流转土地中获益,多方共赢。”黄沟村党支部书记张良习说,村里把零散地集中,去掉不必要的田埂,根据地形合理布局沟渠,每块耕地面积增至30亩到100亩。

目前,黄沟村已整合土地面积437.71亩,其中试点三组219.57亩,带动二组218.14亩。“村里正联合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将改造后的土地打造成‘中化智慧农场示范点’,通过集中机械化作业,亩均效益提高200元以上。”张良习介绍。

襄州区通过划分自种区和流转区,采取土地流转、地块互换或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全面推进连片化、规模化。

截至目前,各试点村已(拟)签流转协议388份、互换协议121份,规模化土地面积达4950亩,规模化率达96.8%。

发布时间:2023-11-13提交人:湖北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曾鸣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