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内蒙古考察,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为全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坚定了北疆儿女以两件大事为抓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决心。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带来重大政策利好和宝贵发展机会。内蒙古兴安盟将紧紧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展现新作为,铆足干劲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进发。
砥砺奋进谱新篇,春华秋实满庭芳,时间标注了历史车轮的前行,也镌刻了逐梦路上的脚步。近年来,兴安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丰富农牧产业链条,全力争做内蒙古“粮仓”“肉库”“奶罐”,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取得长足进步和显著成就。
沃野平畴仓廪实
为“中国碗”装更多“兴安好粮”。兴安盟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切实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长,粮食产量稳定在130亿斤以上,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6.67万亩,预计粮食产量达到138.4亿斤,“十四连丰”已成定局。
作为世界公认的北纬46°“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玉米黄金种植带”,兴安盟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持续推进水稻、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区第一,2023年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水田村项目核心示范区实收亩产达到761.5公斤,再次刷新内蒙古自治区水稻单产新纪录,是名副其实的全区水稻主产区。聚焦端稳油瓶子,大力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积极扩种大豆油料,加快推进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2023年大豆播种面积达223.39万亩,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项目核心示范区实收亩产达316.8斤,再创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亩产新高。
“四控”行动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兴安盟持续推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和控膜提效农业“四控”行动。
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有机无机相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高效施肥和土壤改良培肥技术模式达到化肥减量目标。2023年,全盟完成增施有机肥面积达到554.55万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0%,化肥使用强度继续保持零增长态势;全面加强农药监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提高绿色防控覆盖率,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2023年,全盟统防统治面积898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735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160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平均防效可达65%,预计减少粮食损失达到2.95亿公斤;通过源头减量、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措施,加强地膜使用管理。2023年全盟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5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15万亩,地膜回收率达到84%,大大降低农业污染;实施“一主四辅”节水模式,大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2023年,全盟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7.7万亩,结合覆膜节水保墒和抗旱新品种推广等技术措施,节约用水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
夯实农业“耕”基 打造丰产良田。兴安盟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用实际行动践行“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建成高标准农田730万亩,在建91万亩,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兴安盟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27万亩,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900万亩,持续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农机助力农业跑出“加速度”。兴安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支持引导全盟机具向高端、复式、智能转型升级,提升农机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全盟农机装备结构,持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2023年新增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精量播种机2300台,新增联合收割机256台,累计配套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辅助系统872台套、无人机保有量达到308台,切实做到耕、种、管、防、收全环节机械化生产;顺源农机成功研发16公里/小时高速智能免耕播种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奋力打造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兴安样板”。
2022年,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正式获批创建,《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兴安盟倍加珍惜,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全力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建设。提出实现四大目标、瞄准五区定位、建设六大体系、发展七大产业、推动十个创新的“四五六七十”创建工作思路。
兴安盟始终坚持“种养结合、为养而护,农牧循环”的草畜一体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牧互补,以农促牧”特色优势,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加速现代化畜牧业转型升级。截至9月末,全盟牲畜总存栏达到1148.1万头只,同比增长4.3%。
深入实施肉牛产业再造行动,加快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建设。截至9月末,全盟肉牛存栏达到154.9万头,肉牛屠宰企业发展到9家,建成大型肉牛交易市场3家,2023年全盟肉牛交易量达到21.46万头,交易额21.37亿元,同比增长17.2%和9.6%。
全力打造自治区奶业“副中心”。兴安盟持续打响“兴安牧场、净产好奶”品牌,稳定供应链、延长产业链、保障要素链、拓宽销售链,大力推进奶业振兴。截至10月末,全盟奶牛存栏达到23.4万头,同比增长41.4%,其中荷斯坦奶牛存栏9.7万头,同比增长36.24%,生鲜乳产量61.8万吨,同比增长40.5%。建成万头以上牧场4座,其中包括全区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中利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建设乳制品物流集散中心、冷链智能中心、电商交易平台等,打造奶业全产业链集聚区。培育标准化传统奶制品示范企业30家,建设传统乳制品加工产业园,引导企业入园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兴安盟乳制品多元化发展格局。
坚持先行先试,探索独具兴安特色的试验示范之路。创新实施全域兽医社会化服务、高标准草原建设,开展全国首家布病非免疫无疫区、首个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创建,率先在全区实现林业、草原碳汇指标期货式交易,顺源农机“高速智能免耕饲草播种机”打破国内高速免耕精量播种技术瓶颈,3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通过审核,推进人畜分离集中养殖、饲草统一加工配送、粪污资源循环利用的“三位一体”适度规模发展模式……一系列试验区创建构想、创新路径正在变成现实。
加快构建现代化饲草产业体系,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条链”。兴安盟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羊草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构建羊草全产业链为引领,以打造“中国羊草之乡”为目标,引进蒙草、草都、云牧、源牧等国内草业龙头企业,初步打造集羊草种植、制种、加工、交易、物流为一体的羊草产业集群,形成了“种养加、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盟羊草人工种植面积达到27.65万亩,2023年新增21.7万亩,两项均居全区第一。建成饲草加工物流交易园区4个,其中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物流交易园区是自治区功能最全、体量最大的草产业园区,园区内的羊草制种中心为全国最大的羊草制种中心。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做强农牧业之“芯”。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构建兴安盟育种创新体系。承担生物育种科研试点任务,2023年生物育种大豆制繁种面积达到7.56万亩,成功获批“兴安盟大豆生物育种制种基地”;按照“引品种、建基地、促推广”的思路,高质量建设“看禾选种”平台8个,集中展示示范新品种及主栽品种200余个,展示示范面积800亩,让广大农户看得明白,选得放心;充分发挥主体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扶持兴丰种业成为全区仅4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推动中农兴安肉牛胚胎生产试验室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全盟共育成新品种150个,新增种公牛85头,中农兴安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前100名占位头数第1名。全盟2家企业通过国家核心育种场遴选,3家企业通过自治区核心育种场遴选。
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打造发展新引擎。
兴安盟坚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以农牧业重点产业园区为引领,建设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绿色优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高地,形成了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兴安盟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3个。
聚焦后端发力,提高加工转化能力。重点围绕水稻、玉米、肉牛、奶牛主导产业和羊、猪、玉米、蔬菜等特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先后引进中广核、华阳、伊利、德康、牧原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盟共有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5家,水稻年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玉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4万吨,肉牛屠宰加工能力60万吨;日生鲜乳年加工能力36万吨,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149万口,肉羊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50万只。
做优做精“土特产”文章,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兴安盟科学立足“土特产”特色资源优势,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积聚整合资源力量,大力发展中草药、梅花鹿、山珍食用菌、冷水鱼等产业,开发出包括科沁万佳五角枫籽油、突泉紫皮蒜、阿尔山野山珍等一批独具兴安特色的土特产品。努力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农牧业发展格局,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
兴安盟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机遇,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有力有序推进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盟共有典型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47家,开发出包括鑫蒙珍、草原特润等30余个知名品牌的牛肉汉堡饼、麻椒鸡、酸菜汆白肉等40余种产品。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产值3.48亿元。突泉县被评为全区预制菜重点旗县,科沁万佳被列为重点培育企业。
品牌引领促增收,品质护航行致远。
以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兴安盟坚持面向全国市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扎实开展品牌培育工程,坚持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盟现有“源在兴安”“兴安盟土特产”“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等区域公用品牌6个、“绿丰泉”等企业品牌13个和“水田村”等产品品牌23个。其中,“兴安盟大米”品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等荣誉,品牌估值超过180亿,跻身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第12位。“兴安盟牛肉”“兴安盟羊肉”“兴安盟小米”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通过“蒙”字标认证企业5家。
兴安好物,走向全国。近年来,在全国重要城市和人流集中区建设兴安盟生态农产品品牌店25家,加强与各大商超、大型餐饮企业对接合作。扩大线上营销对接,在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开设“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等品牌店,推动更多优质特色产品入驻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发展培育本土“三农推荐官”进行直播带货,构建兴安盟农畜产品品牌营销新模式,以“线上+线下”同向发力的运营模式,实现品牌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全面对接。
匠心品质成就兴安味道。兴安盟持续强化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健全监管网格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升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全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推动“三品一标”认证,擦亮“兴安产、安心选”金字招牌。全盟现有“三品一标”用标企业161家,用标产品486个,认证面积达到344.82万亩,认证产量达到54.48万吨。
推动社会化服务同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种养大户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创新性开展盟级示范社和规范社评选。截至目前,全盟农牧业合作社达2502家,家庭农牧场5531家。累计创建旗县级以上示范社597家、旗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牧场866家。
以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多元化主体开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盟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1970家,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498万亩,服务农户11万余户。通过提供全程托管或环节托管等专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农牧业生产量质齐升。
踏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奋力推动兴安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征途正始于脚下,让我们将关怀厚爱化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绩,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兴安农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