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在内蒙古兴安农垦呼和马场的试验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过,金黄的玉米穗被迅速摘取,经过机内剥离、筛选,饱满的玉米籽粒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而下装入运输车,这是当地正在攻关的机械化籽粒直收技术应用场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春玉米、大豆轮间作低水分高质量粒收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项目正在这里进行验收,并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将“科学储粮 机收减损”贯穿全程,为破解当地玉米机械化籽粒直收难题、探索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提供了新路径。

整齐划一的收割场景

收割机正在田间收割玉米
长期以来,兴安盟玉米收获多采用先收果穗、晾晒后再脱粒的方式,存在适宜机械直收籽粒的中晚熟品种少、配套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生产效率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团队从优选良种、营养调控、带状复合种植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向着“低水分、高质量籽粒直收”的目标冲刺。

参与验收的专家在察看玉米果穗成熟度
在优选良种方面,C1563、C7637、兴丰17等6个玉米品种被纳入试验,科研人员将根据其脱水速度、抗倒伏性、籽粒坚实度等指标,筛选出最适合当地机械化籽粒直收的优良品种。在营养调控方面,项目组选取C1563和C2235两个品种,在玉米生长的小喇叭口期,对部分试验田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与未喷施的常规田块进行对比。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科科长王坤介绍,增施钾肥处理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明显加快,较对照处理籽粒含水率低2%左右,亩产增加 50-100 公斤左右。

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玉米粒中的水分
在种植模式方面,试验采用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并结合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田中,玉米品种C1563与大豆品种脉育565科学间作,玉米密度为每亩5500株,大豆密度为每亩16000株,并设有单一种植的对照田。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于晓芳教授表示:“这种模式通过合理搭配玉米与大豆,优化资源配置,不仅有助于黑土地保护和地力培肥,还能实现稳粮增豆、增产增收的双重目标。”

籽粒直收的玉米倾泻而下装入运输车
项目团队将根据验收结果,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于晓芳教授表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降低收获损失,提高生产效益,同时提升大豆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正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