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瓜州县的棉田褪去翠绿,被层层叠叠的雪白棉桃铺满,空气中弥漫着棉花的轻柔气息。与往年不同,如今的棉田里少了弯腰劳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大型采棉机穿梭其间,轰鸣声中,雪白的棉花被源源不断吸入机身,一个个沉甸甸的棉捆如同“金蛋”散落田间——这是瓜州县机采棉技术推广后,棉农们迎来的“丰收新图景”。从人工采摘到机械采收,看似只是工具更迭,却为当地棉花产业带来全方位升级。机采棉的“硬核实力”,藏在棉农的笑脸上,也写在广袤的棉田里。
对老棉农来说,人工采棉的“累”与“贵”都刻在记忆里。每到采收季,天不亮就得下地,弯腰弓背一整天,手指被棉壳划得满是伤口;遇上天气突变更要揪心,得连夜抢收,生怕棉桃霉变。2025年,这样的“负担”更添了成本压力,仅瓜州县南岔镇,每亩人工采摘费就高达800余元,若算上雇人需额外承担的食宿、交通等开销,对棉农来说更是一笔沉重负担。
采棉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机器不用休息,穿梭在棉田间,能精准剥离棉桃并收集,曾经几十人要忙活半个月的地块,如今几台机器几天就能完工。更关键的是成本的大幅降低,2025年当地机采棉每亩采收费用仅200元左右,相比800余元的人工采摘费,单亩直接节省成本600元。而且机器不受天气影响,既从源头上保住了收成和品质,更让棉农彻底告别“抢收焦虑”与“成本焦虑”。
“人工成本曾是种棉的‘大头’!”这是不少瓜州棉农的老顾虑,如今机采棉让这笔账变得格外划算。瓜州县全流程托管模式下,每亩棉田可减少人工成本600余元;瓜州镇瓜州村村民杨礼坤也有切身感受,他坦言“以前雇人拾棉成本高,现在全程托管给合作社,每亩地能省600多块钱”,政府数据与农户反馈形成了精准呼应。
不用再为雇工费心,省下来的钱能投入到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对种植规模大的合作社来说,节省的成本更可观。不少农机合作社还提供全流程托管服务,小户棉农不用承担高额购机费用,也能享受机械化便利,真正实现了“减支增收”。瓜州县农机服务中心多年的机采棉集成技术推广实践表明,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种植的棉花和传统棉花种植相比,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棉花机收的“瓶颈”问题,种植成本明显降低,机采棉每亩地减少成本600元,同时机采棉增加了棉花产量,经测算,机采棉种植模式种植的棉花和传统棉花种植相比,机采棉每亩最少增产70公斤,纯收入每亩增加525元。两项合计机采棉种植模式种植的棉花和传统棉花种植相比,机采棉每亩地增加纯收入1125元。机采棉集成技术的推广,大幅度提升了棉花的种植效益,解决了棉农采摘难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改善了棉花生产条件,农业机械代替了人力作业,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降低了种植成本。二是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使棉花产业由一家一户转向规模化种植、大场大户经营已成为现实,增加了棉花种植户收入。三是通过全程机械化服务,节省了棉花的耕地、铺膜播种、植保、机械化采摘、秸秆还田、残膜捡拾、转运等环节人工,省工省时又省力,种植户的收益得到回报。
从“人工弯腰”到“机器轰鸣”,瓜州县的机采棉之路,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如今,采棉机的轰鸣声在棉田回荡,藏着棉农的安心与笑意,更是瓜州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