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在“中国苹果之乡”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一场围绕果园智能化管理的现场演示与培训活动举办。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牵头组织的“北斗智能果园综合管理机样机投放暨现场演示培训活动”,标志着甘肃省在林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国丘陵山区果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甘肃经验”。

果园机械化迫在眉睫,智能装备破解“无机可用、无好机用”
苹果产业是甘肃省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2025年,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80万亩,预计产量达870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三,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700亿元。然而,长期以来,果园管理在施肥、除草、植保、采收等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工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等现实问题。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介绍,“推进果园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的重要举措。今天投放的北斗智能果园综合管理机,正是瞄准果园‘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痛点,为果农提供高效、绿色、智能的综合解决方案。”
跨省协同攻关,打造“一机多能”智能平台
本次投放的“北斗智能果园综合管理机”,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联合无锡卡尔曼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共同参与的最新成果。该机具以增程式新能源底盘为基础,搭载“北斗导航+惯性导航+激光雷达+双目相机”多源融合感知系统,具备自动导航、障碍识别、路径规划和自主作业能力。

整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快速换装接口,可实现打药、施肥、割草、运输、升降等多种作业功能的“一机多能”。其动力系统采用双电机驱动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爬坡能力达35°,能有效适应甘肃黄土高原丘陵山区复杂地形。

田间实测表现优异,节本增效显著
据项目牵头人、南京农业大学汪小旵教授介绍,该机具已在静宁、庄浪、秦安等8个苹果主产县区开展试验示范,建设示范点30个,示范面积达14000亩。在合水县红富士苹果园的测试中,设备实现了喷幅8.2米、作业精度2.5厘米的优异表现,机械化打药和施肥效率较人工作业提高2倍以上,单亩作业成本降低约40元,每台机具年均可为果农节约成本5.5万元。

政策资金双保障,推动“研产推用”一体化
该项目依托2024年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研发熟化资金2300多万元。作为国家“一大一小”农机先导区建设试点省份,甘肃与江苏两省协同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探索形成了“科研院校+生产企业+推广部门+应用主体”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项目计划在8个苹果主产县区投放熟化样机70台,今年两批共投放熟化样机50台,依托30个应用主体开展多工况试验验证,通过问题反馈再改进完善,明年再投放20台,力争经过三轮的熟化改进,明年实现产品定型和推广应用。
助力果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农机前景可期
“北斗智能果园综合管理机”的成功研制与批量投放,是甘肃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随着该机型在未来两年内完成三轮熟化并定型推广,预计可在全省范围内推广4000台,每年节约作业成本约2.2亿元,带动果园机械化率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

演示与培训活动结束后,参会嘉宾还前往静宁县体育馆参观了“静宁县2025年农文旅融合推介暨静宁苹果展”。展会上,静宁苹果的优质品质与地方特色文化相互交融,展现了当地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成果,为智能农机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
未来,甘肃将继续聚焦特色产业薄弱环节,加快“电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农机装备的研发与落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