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地方要闻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新华日报记者 何玥颐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南京:人工智能种番茄,找回“儿时味道”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有这样一支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成员150人,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等26个专业的跨学科硕博人才。他们从一颗小番茄入手,通过8年探索实践,集合89种数据,自主研发出一整套数字化种植模式和智能化系统,种出了“儿时味道”的番茄。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翠谷园区的智能温室内,搭载“风火轮”的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采摘番茄。这个占地3456平方米的大棚内,几乎不见人影。掌管运转的,是一套24小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智小农”,实时调控灌溉、施肥、通风等18项环境参数。

这套系统,由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打造的“数据驱动的设施果蔬智能生产和精准服务技术模式”而来。该模式还打造了“天敌防治+生物制剂”果蔬培育生态体系,病害发生率下降40%,实现全程零农药种植。

省农科院信息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介绍,团队聚焦智慧农业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把实验室搬进种植大棚,以“数据—机理—经验”耦合模型替代传统农事经验,累计采集土壤、气象等7大类89种数据,形成国内首个设施农业全周期基础数据集。

“人工智能种出来的番茄有着小时候的味道。”汤山翠谷园区管理员王铁军介绍,仅需2名工人完成植株管理,大棚3—4天采摘一次,番茄亩产1万斤左右,比传统大棚提升16%。据平台监测数据,人工减少超50%,水肥药节约超30%,每亩净利润突破2万元。

“农业既要讲情怀,也要讲成本。”任妮表示,8年积淀的技术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首台造价60万元的采摘机器人通过持续优化,目标成本压降至20万元以内,为产业化铺路。仅2024年,采摘机器人就拿到多个农业项目订单。

番茄种植验证成功后,任妮团队将“智小农”数字化系统应用于草莓、黄瓜、小西瓜等5种作物。“一种作物走通了,就说明技术链条、装备和软件平台可复用,只需要根据温光水气肥数据重构作物生长模型。”任妮表示,这标志着智慧农业从单点突破进入规模化复制阶段。从番茄到草莓等果蔬的跨界验证,标志着“智小农”系统实现“算法可调、装备通用、平台共享”的标准化能力。

“智慧农业‘从0到1’,是一条艰难而正确的路。”任妮介绍,目前“设施果蔬”系列数据产品已完成开发,作为全省首个农业领域数据产品,计划今年一季度在数交所挂牌,开创农业数据要素流通先例。

发布时间:2025-02-27提交人:江苏省农机信息中心 高露璐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