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农机化生产月历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要闻>> 新闻详情
搜索:

扬州发布2024年麦油单产提升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作者: 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秋播以持续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水平为目标,聚焦小麦产量提升潜力,深入开展单产提升行动。以提高秋播质量为核心,大力推广主推品种和技术,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和应用,提高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适期适量播种,落实好抗逆应变措施,以“1+6+N”示范推广新模式为抓手,创新服务指导模式,全力抓好秋播生产技术指导,为来年夏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一、优化品种布局,突出区域优势

各地要加大良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宣传和推介适合当地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良种,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力发展订单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扩大优质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规模。合理优化区域品种布局,里下河地区以中强筋品种为主,沿江和丘陵地区以弱筋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强筋品种。中强筋小麦以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的镇麦12号和扬麦25为主,搭配种植扬麦23、镇麦15、镇麦18,示范种植扬麦39、扬辐麦17、农麦77、扬辐麦13;弱筋小麦以扬麦34和宁麦13为主,示范种植扬麦33和扬麦30。油菜品种以沣油737、浙杂903、宁杂182等适宜机械化种植、抗倒性好、抗病性强、抗逆性优的高产多抗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为主。

二、适期适量播种,压缩晚播面积

提高播种质量是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的关键,是实现“足穗大穗、增粒增重”高产目标的基础。各地要抢抓晴好天气,加快秋收进度,及早推进秋播工作,全力压缩晚播、过迟播面积。我市小麦播种一般应在11月中旬左右结束,合适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宜早不宜迟。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亩播量7.5~10公斤,迟于适播期,要适当增加播量,每迟一天应增加0.5~1斤,11月15日之前不超过12.5公斤,12月份过迟播田块优先选用扬麦25等耐迟播品种,播量一般控制在20公斤以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播量。同时,要根据土壤墒情、秸秆还田及整地质量等影响出苗和成苗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移栽油菜育秧每亩用种量0.5~0.6公斤,苗床稀播匀播培育大壮苗,大田移栽密度在6000~8000株/亩,晚栽油菜适当提高移栽密度,采用一穴双株移栽。直播油菜的适宜播期在9月底~10月中旬,亩播种量0.2~0.3公斤,每亩留苗密度在2~3万株,晚播或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可适当提高播种量。

三、狠抓关键技术,提高秋播质量

(一)坚持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播种,既有利于机械作业,提高耕整地和播种质量,也有利于播后及时出苗。墒情不足时,要造墒播种或播后及时洇水灌溉补墒,促进齐苗。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要掌握“宁迟勿烂”的原则,播种前先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出苗不齐(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旱茬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4cm,稻茬小麦控制在2cm左右;偏旱时略深,偏湿时略浅。防止深籽、露籽、丛籽,提高播种质量。

(二)坚持秸秆还田,提高整地质量。稻秸秆还田是否到位,整地质量高不高,是决定小麦播种出苗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是碎草匀铺要到位,要选用或加装秸草切碎和匀撒装置,收获时留茬高度≤10cm,秸秆切碎长度≤10cm。如果秸秆切碎长度过长或收获时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尽快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秸秆晒干后粉碎难度加大)。二是还田质量要高,墒情适宜时,选用“深旋(或耕翻+耙/旋)+中大型播种机械”的方式进行,水稻秸秆先深旋或耕翻还田,耕翻后须旋耕或耙地将土壤整细整平待播,用机械匀(条)播方式播种,一次性完成旋耕、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好控制在2~3cm,土壤偏旱深度调节为3~4cm,条播行距20~25cm。三是提高播种质量,水稻秸秆量大不宜采用一次性作业,应在播前增加一次深旋灭茬作业,以确保播种质量,如果秸秆离田一次性作业应浅旋浅播。土壤偏湿条件下,可采用“板茬+中大型播种机械”的方式进行;土壤过湿条件下,可采用“板茬+小型播种机械”的方式进行。

(三)坚持施足基肥,合理肥料运筹。一是施足基肥,农艺措施上要结合播种施足基(底)肥,小麦一般适期播种亩施45%复合(混)肥30~40kg,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要适当增施氮肥;晚播、迟播播量加大时应适当减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和比例,以种补肥。二是早施苗肥,在越冬前,小麦三叶一心期每亩施尿素10~12.5kg,促进壮苗越冬,减少蜡肥或返青肥的施用,防止旺长,不利于拔节肥施用。三是合理运筹氮肥,氮肥后移,常规氮肥的基肥蘖肥∶拔节孕穗肥=6∶4,高产田拔节孕穗肥提倡分两次施用,增施穗肥,拔节肥(基部第2节间伸长、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亩施15kg复合肥和10kg尿素,孕穗肥(叶龄余数0.5左右时施用)亩施7.5kg尿素。油菜亩施纯氮16kg左右,并亩施1kg左右硼肥,氮肥60%做基施,40%在苔花期追施。

四、立足防灾减灾,落实抗逆措施

(一)落实好种子处理,防病壮苗。拌种不仅可以预防小麦纹枯病、茎基腐、黑穗病等病害发生,也可以提高种子出苗率,加强小麦种子处理,选用相应药剂切实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要严格控制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期早播小麦也可用化控制剂(多效唑)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

(二)落实好沟系配套,排涝降渍。“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三沟配套对提高抗灾能力非常重要,要求在播后及时开沟,实现三沟配套,竖沟、腰沟、田头沟逐级加深,沟沟相通,培育分布深广、活力旺盛根系。要求外沟沟深≥1m,田内竖沟间距3~4m,沟深≥25cm,横(腰)沟间距40~50m,沟深≥30cm,田头沟沟深≥40cm。田头沟需与外沟完全连通,如条件满足,横(腰)沟也尽可能做到与外沟完全连通。开沟机开挖田内沟,注意均匀抛洒沟泥覆盖麦垅,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三)落实好机械镇压,保墒防冻。播后芽前镇压非常重要,可以使种子和土壤密接,弥合土缝,提墒保温,促进齐苗。带镇压器的播种机镇压质量不高,墒情适宜建议播后单独镇压。如播后墒情偏湿不适合镇压,也应在冬前或早春选择晴好天气及早镇压。对于出现旺长,也可以在冬前和初春进行适度镇压。

(四)落实好科学化除,严控杂草。化学除草要坚持“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科学用药”的防除策略,重点抓好封闭除草,在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及时封杀杂草。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于第一次寒流后,冷尾暖头的晴好天气及时根据草相及优势草种,选准药剂,进行喷药化除,封杀结合。春后对于草害已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在小麦拔节前的冷尾暖头、日均温8℃以上(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抢晴用药,并避免在寒流来临前后5天内用药,以防发生冻药害现象。

(五)落实好适时化控,壮苗防倒。预防倒伏的主要措施包括选用耐肥、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合理安排基本苗数,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根据苗情合理运用肥水等促控措施,使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如发现旺长,应在冬前或早春镇压,群体较大田块于拔节前可用矮壮丰或烯效唑、甲哌鎓等生长调节剂进行叶面均匀喷雾,注意不可重喷。高产田一般采用“二次化控”技术,防倒增产,即在三叶一心期喷施一次,既控旺又壮苗增蘖,拔节前喷施一次,能显著提高抗倒能力,可以增加后期穗肥施用,提高产量。

五、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措施落地

(一)加强技术指导服务。联合扬州大学等优势技术力量,组建专家组和服务指导组,持续开展包区分片下沉一线指导工作,途径多形式开展培训观摩、技术指导等活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积极创新技术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直播、云课堂、远程咨询等新型培训方式,与现场踏田指导、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等传统方式相结合,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到位。

(二)持续完善“1+6+N”示范推广模式。进一步丰富“1+6+N”模式内涵,持续完善“1+6+N”模式的工作推进形式和具体举措,在巩固“1”(市级核心基地)的基础上,提升“6”(县级展示基地)的试验示范档次和作用水平,全面开展主要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熟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努力打造一批遍布全市的稻麦周年高产攻关方和丰产方,持续增加“N”的数量和提升质量水平。

(三)积极开展超高产攻关方建设。围绕稻麦周年亩产攻关1500公斤和单产水平提升的目标,充分整合财政资金,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分区域分层次开展小麦超高产百亩攻关方建设,宝应、高邮和江都北部里下河地区要建立小麦大面积攻关方3个以上,目标亩产650公斤以上,力争突破700公斤,沿江地区要建立小麦大面积攻关方2个以上,目标亩产600公斤以上,力争突破650公斤,丘陵地区建立小麦攻关方2个以上,目标亩产550公斤以上,力争突破600公斤,为稻麦周年超高产攻关和单产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优质农技、惠农政策的宣传,调动种植主体生产积极性,充分挖掘耕种管收各环节单产提升潜力,努力提高关键技术模式到位率和覆盖面。引导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专业化服务,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案例和成熟模式,培育一批粮油规模种植能手和高产典型,强化宣传引领,努力形成户户争高产、季季创高产的良好氛围,推动大面积单产均衡提升。

发布时间:2024-10-31 提交人: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张耘祎 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
旧版网站
「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主办 「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 承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15号
京ICP备050394191号

业务分类

综合管理

试验鉴定

技术推广

安全监理

农机维修

农机作业

教育培训

企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