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地方要闻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通辽现代农牧业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前西艾力村玉米高产种植美“容”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应着重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上出实招。内蒙古通辽市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聚焦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玉米高产种植上演了一出美“容”记,实现着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玉米种植,改造玉米地“容”

“看!多漂亮的玉米地!”前西艾力村村民们坐在玉米地不远处的山坡上讨论着。“你看,多整齐,一片一片的,从背着喷雾器打药到植保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发黄生病的玉米秧,这片玉米地真的变好看了。”

“是啊,以前是家庭承包制种植,要一块一块田地跑,非常麻烦,还不能面面俱到,总有遗漏的地方,玉米秧长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有了汇民盛丰合作社之后,自己不种地了。只需交少量托管费,合作社农用机械种类多、效率高,规模化种植,玉米长得健康茁壮,等到收获季我光数钱就行了。”

村民口中的汇民盛丰合作社就是位于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的“美容院”。

汇民盛丰合作社,采取“联合社+公司+科研机构+村党组织成员+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项目,在前西村建设了200亩智慧农场,打造了1万亩数字化玉米生产基地。

作为“美容院”院长汇民盛丰合作社的理事长马忠臣时常感慨这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刚开始村民根本不信任我,觉得我是一阵新鲜劲,不放心把土地流转给我,但是党委政府支持着我不能放弃,我也对我们的经营模式和技术有信心!”

“由中国农大负责智能设备改造升级,以中交一公司为建设主体,以中国农科院李少坤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依托我们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构建定量生产模型和数据库,取代传统经验耕作,综合运用现代化智能设备、推广现代化技术应用、优化运营模式,体现先进性和智能化。”马忠臣从专业的角度认真讲述。

“技术方面通过配置立体式监测感知系统、智慧农机装备系统、大田智慧灌溉等系统,采取无人驾驶、精准导航、无人机巡田、水肥智能化控制、地埋传感、土壤监测等技术,通过遥感、大数据、区块链、气象和植物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等智能控制技术和设备,达到在线监测、可视化管理、数据精准分析、远程监测、虫害预警、自动控制灌溉等。同时通过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种植环节的溯源,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为现代化大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正是因为有了这座“美容院”的“剂”术,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的智能化生产模式,种地正从以前费神费劲的“苦差事”,变成省时省力的“轻巧活”,前西村玉米地“容颜焕然”。

实施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提高产量,提升土地流转和农业技术,释放劳动力,呵护村民“笑”容

“看!多灿烂的笑容”前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凤友介绍到:“自从引进汇民盛丰合作社,我村玉米种植连续三年刷新万亩片最高产量,产量高了,村民乐了,人也美了。”

“2020年种植面积26000亩示范田,实收测产每亩玉米1234.88公斤(14%水)的通辽玉米最高单产记录;2021年引进 69 个适合本地区的玉米品种,开展玉米高产密植试验示范。2022年村集体合作种植面积10万亩,以1.35万亩平均亩产1087.93公斤(14%水),获得万亩片第一名,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2023年以1.2万亩平均亩产1183.47公斤(14%水)的成绩获得万亩片第一名,再次刷新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王凤友书记高兴地继续讲。

“合作社实施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耕作方式向全程机械化转型,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每亩玉米株数增加1000株至2000株,每亩产量提高300公斤以上,2023年玉米亩产2000斤(14%水份干粮),产量较2022年每亩地增产100至300斤。”

“还有还有,”村民补充道:“现在村企共建,土地流转和农业技术的提升,释放了劳动力,合作社为前西村及周边村屯的留守妇女和老年人群体提供100余个工作岗位,人均增收约3000元,同时释放的500余名青壮劳动力可通过进城务工,人均收入1-3万元,实现了土地流转和劳动务工双重收入,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笑容一日比一日灿烂。”

前西村这座“美容院”为村民们进行了从“内”而“外”深层次护理,马忠臣理事长说“只有村民心里美了,村民们的生活才能美,生活美了,笑容自然灿烂。”

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长点,整合资金,用于翻新村“容”,服务村民

“看!多干净的街道”村民们饭后坐在广场上谈论着:“在前西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合作社通过对土地进行治理整合和统一管理,改变原有粗放型的耕种管理模式,推动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让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剂”,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流转土地2700余亩,每亩1100元到1300元不等,为村集体增收27000元。”

村民们都不禁称赞:“村集体收入越来越多,我们村庄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庄的村容村貌更是越来越美,村上还为我们交自来水费,我们现在免费吃水。”

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前西艾力村用集体经济收入对环境卫生、交通路面、绿化美化等进行修建、整理,以提高前西艾力村的整体形象,美化村居环境,翻新村容。

在钱家店镇这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土地上,一台台新机具、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益,解放了人力,让昔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朋友当上了“甩手掌柜”,让农业生产从过去的“体力活”变成了只需简单操作的“技术活”,让前西艾力村村容村貌焕然如新的同时也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前西艾力村上演的这场玉米高产种植美“容”记将助力我镇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越走越稳。

发布时间:2024-07-31提交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牧业机械化处 徐海洋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