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综合要闻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张英娇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数智赋能机艺融合”圆桌对话观察:协同破局 绘就智慧农业新蓝图

随着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加速融合,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与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联合组织的“数智赋能机艺融合”圆桌对话,在2025年中国国际农机展期间展开。圆桌对话平台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迈入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新阶段。产学研推用各方将共同探索以数字与智能技术为引擎,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搭建圆桌平台,是响应国家战略、农业生产与产业升级等三重需求的必然结果。从国家战略看,推动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答题”。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系列文件,明确将“加快智能农机发展”列为重点任务,为行业发展划定了“路线图”与“时间表”。从农业需求看,我国农业面临单产提升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实问题。现有机械化作业精度不优,“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的融合还存在壁垒,粗放的管理方式难以适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从产业升级看,我国农机产业“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智能化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代差”,不同品牌设备间存在“数据孤岛”与“接口壁垒”,以及智能作业场景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体作业效能的提升。

对标国家战略部署与产业痛点,专家们深入剖析了当前“数智赋能机艺融合”进程中的主要障碍,三大问题尤为突出:一是“数据孤岛”与标准缺失。这是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国内农机品牌之间数据不互通、接口不统一,导致智能农机难以形成协同作业能力。智慧农业专委会进一步指出,从作业处方图、控制器到智能机具执行之间的信息互通难题,每一个环节的“卡脖子”都可能导致精准农业的闭环功亏一篑。二是关键技术研发与复杂场景适配滞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遥感监测处处长胡华浪指出,在“农业产业一张图”建设中,遥感数据协同共享不畅、满足农业特色的遥感卫星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效能,技术落地与复杂农业场景的适配性亟待提升。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仍停留在浅层。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陈忠毅表示,尽管农垦系统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1.2%,但其数智化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根据特定作物和地块形成“机艺融合”的标准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难点。

尽管挑战严峻,会议所展示的多个实践案例依旧证明了“数智赋能”的巨大潜力。潍柴雷沃提供了企业端的商业化探索,其自动驾驶达到L2级的拖拉机已全面商品化,并计划2026年实现自动驾驶达到L3级的拖拉机商品化;“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打通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70多个项目中落地见效。北大荒、江苏农垦、安徽农垦等单位则展示了国有农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在无人农场、精准施药、智慧养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为规模化农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波兰Mzuri公司带来的保护性耕作与智能机械除草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立足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未来圆桌对话平台将聚焦“破孤岛、促融合、强服务”,重点围绕五大方向发力:一是着力攻坚智能装备核心技术,聚焦粮油等大田作物全链条,筛选一批“精准决策+精准执行”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农机装备,推动全程智能化发展。二是着力完善场景与数据规范,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应用基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三是着力创新集成一批智慧农业数字化生产模式,推动农机化提质增效。四是着力培育一支数字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提升数智化作业服务能力。五是着力建立一套标准体系,真正打破数据与接口壁垒。

可以预见,“数智赋能机艺融合”将成为我国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圆桌对话平台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枢纽。平台将聚焦打通“农机—农艺—农资—农服”数据链路,推动农机产业从“单点创新”向“系统集成创新”升级,从“制造端”向“全产业链服务端”延伸,系统性地构建以数据驱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11-04提交人:信息网 张英娇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宣传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