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浪翻风千顷润,连畴接陇稻云平。七月的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前哨农场,稻菽卷浪、科技生辉,植保无人机掠过碧野,智慧云平台精准把脉,农技先锋队穿梭阡陌,党员服务组扎根地头……现代化大农业的蓬勃脉动,奏响了黑土地“藏粮于技”的奋进强音,绘就了广袤田野上“科技赋能、粮丰民富”的农忙画卷。
走进前哨农场第二管理区综合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挺拔的稻株随风摇曳,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种植户韩丽正悠闲地坐在家中,只见她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泵站开启”选项,指令即刻传至田间,远处的泵机应声启动,清澈的水流随即涌入稻田。
“自从用上这套智能化灌溉系统,种地变得特别省心。”韩丽一边操作手机一边介绍道,“过去全凭经验灌溉,现在操作系统就能实时监测每块田的水量,自动报警提示。不仅节省了人工,缩短了灌溉时间,还实现了精准用水,确保稻苗健康生长。”更让她欣喜的是,通过农情监测系统,还能实时掌握病虫害情况、农作物长势等重要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清晨,在前哨农场第八管理区千亩综合示范项目展示区内,两架农用无人机正有序地在碧绿的稻浪上空穿梭,将雾化药剂均匀地喷洒在每一株水稻上。飞手张建站在田埂边,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指挥无人机在稻田上方保持匀速飞行,精准地完成施药、施肥任务。
“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只能完成几十亩,现在用上智能导航无人机,单机每小时就能作业60亩,系统还能根据水稻长势和病虫害程度,智能调节农药用量,使药液雾化利用率提升30%以上,不仅效率大幅提高,还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种植800亩水稻的张大爷感慨道。无人机植保作业具有高效、精准、便捷的显著优势,以及不受耕作模式和地形限制的特点,不仅有效避免了重喷、漏喷等问题,还大幅提升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当前正值水稻始穗期,一定要保持田间浅水层灌溉。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可适当增加灌水深度,减轻高温危害;若出现强降雨,则要及时排水,防止病害发生。”在前哨农场第三管理区的稻田里,党员服务队员队员马广志正仔细查看苗情,根据实际情况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多亏技术人员小马经常来指导,我家水稻长势特别好,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种植户王大叔看着绿油油的稻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自夏管工作开展以来,农场各管理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为抓手,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组成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当前气候特点和水稻长势,为种植户提供健身防病、化学除草、追肥管理等关键技术指导。同时,各管理区开通24小时农业技术服务热线,随时为种植户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此外,农场还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田间课堂等形式,提升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让他们“足不出田”就能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夏管以来,农场各级党员干部提供各类技术咨询240余次,开展助农服务活动80余次,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田畴织锦绣,沃野生希望。下一步,前哨农场将继续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构建“精准监测+智能管理+贴心服务”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扎实推进水稻田间精细化管理,沿着“科技强农、质量兴农”的发展路径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