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重庆市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黄。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村里的秋收少了忙碌的人群,多了机器的轰鸣。陈健红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运输车往来穿梭,稻谷从田间直接运往烘干车间的场景,欣慰地说:“有了全程机械化,种地再也不是难事了。”
收割机正把稻谷倾倒在运输车里 记者 高再波 摄
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工作 记者 高再波 摄
面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撂荒严重的现实问题,作为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陈健红带头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新模式。他将自家周边的撂荒地流转过来,今年共种植了十几亩水稻,并率先实现了从机耕、机收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工作 记者 陈俊希 摄
“我们村4000多户籍人口中,在家的1000多人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陈健红指着田间说,“种地的都是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年轻人少之又少。”虽然村里使用旋耕机耕地的较多,但由于缺乏机耕道,大型收割机无法下田,收割仍主要依靠人工,效率低下。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塘河镇硐寨村“改路适机”山地户作机械化试点推广项目获批,计划对全村7个社6600亩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建设机耕道和下田坡道,并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该项目预计可大幅减少因劳动力不足造成的撂荒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陈健红不仅自费修建机耕道让大型农机下田作业,还创新采用烘干技术解决晒粮难题。“晒粮既占场地又辛苦,遇到雨天更麻烦。现在收割后直接运到烘干车间,十多个小时就能入仓,省时省力。”他算了一笔账:采用全程机械化后,每亩成本降低200多元,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全镇乃至全区推广。据了解,“改路适机”项目已在塘河镇、四屏镇、石蟆镇等试点村落地实施。陈健红信心满满地说:“只要有二三十个年轻人采用社会化服务模式,就能盘活全村80%以上的土地。”
塘河镇硐寨村探索出的“基耕道+宜机化+社会化服务”三维解决方案,不仅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更让年轻人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当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当机械化解放劳动力,“谁来种地”的难题正在被破解,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乡村振兴的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