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双强”之路怎么走?主体专家有热盼

来源/作者: 浙江农业农村厅

8月23日,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科技和机械,站上了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C位”。那么,对于农业“双强”,浙江广大涉农主体有哪些愿景和期盼?专家又有怎样的思路和建议?近段时间来,本报记者走访了部分涉农主体和相关专家。

盼完善补贴 盼技术突破

衢州“盛世莲花”休闲农业观光园位于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园区内温室大棚林立,四季瓜果飘香、蔬菜常绿,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9月9日上午,一走进位于观光园内的龙海蔬菜科技园,田间摆放的旋耕机、拖拉机等各类农机设备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龙海蔬菜”是入驻观光园的首家企业,自2011年“扎根”以来,目前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0余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50亩。“蔬菜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是目前制约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得知记者来意,“龙海蔬菜”负责人陈建海开门见山道,目前,他们在蔬菜种植的土地翻耕、施肥、运输等环节,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但其它生产环节可使用的机械不多,加上蔬菜种植品类繁多,单一农机具很难满足所有生产需求。

“我曾到一些国际性的农机展会上去参观学习过,其实目前蔬菜种植、采收等环节的农机设备并不缺,像市面上一款加装智能水平仪的旋耕机,能平整翻耕田地,大幅提高耕地效率,但目前并未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自己去买,一台机械就要好几万元,价格真不低。”陈建海说,此外,蔬菜基地的农机仓库用地指标难解决,蔬菜种植作业难以像水稻生产一样标准化,农机生产厂家对蔬菜单品类农机研发推广动力不足,这些都是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道路上的“拦路虎”。

衢江炫宇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伟霞也是2011年到休闲园开始“扎根”创业的。经过多年打拼,目前该农场的葡萄等水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亩,亩均净利润达到1万元以上。

物联网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压力补偿式滴灌带、遥控电动单轨运输机……在陈伟霞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该农场的玻璃温室葡萄种植大棚,被一系列设备、技术“炫”花了眼。“这个玻璃温室大棚占地面积2亩,投资100多万元。通过这套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我们可以对大棚水肥、卷帘通风、温湿度、杀菌消毒等实现远程操控。”陈伟霞说,下一步,他还计划购置一个水果采摘升降平台,这样采摘葡萄就不用搬梯子攀高了。

“目前,我们葡萄园的耕作、施肥、打药、运输等生产环节均已实现机械化,但鲜食葡萄采摘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难度很大。”陈伟霞说,葡萄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及果实颜色多样性,给葡萄采摘机械的研发带来挑战,这不仅要求机械能准确、快速地识别葡萄所处位置和采摘点,而且尽量不碰伤葡萄,并能安全地在果园中穿行。他希望,相关科研单位和厂家能加大研发力度,让鲜食葡萄采摘也早日实现机械化。

盼降本增效 盼精育良种

德清百源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以研发、设计、建设智能化鱼菜共生养殖系统、智能化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及开展相关技术服务为主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其生态锁智慧生物农业技术系统曾荣获第五届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初创组二等奖。

9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百源康”“鱼菜共生”梦工厂,看到了一幅奇妙的画面:水池里养鱼,水面上架浮床种植蔬菜,鱼菜共生,有机循环。

“所谓‘鱼菜共生’,就是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两者结合。你不要小瞧了这些水池,这里的一个水池相当于外面的一亩鱼塘。与传统种养模式比,这种新模式可节省土地和水资源,显著减少病虫害,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的绿色有机蔬菜和有机鱼类的需求。”“百源康”总经理袁若楠向记者介绍道。

尽管前景看好,但“鱼菜共生”梦工厂也有自己的“窘境”。“工厂化生产能把集约农业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但前期投入比较大,加上一系列机械设备的采购、运营成本偏高,公司面临一定资金压力。”“百源康”创始人曹国良向记者直言道,他十分期盼政府部门能加大对发展工厂化农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更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浙江淡水水产养殖仍以露天养殖为主,养殖方式比较传统,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像‘百源康’这样走工厂化发展之路是未来浙江淡水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方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顾志敏表示,由于机械购置等方面投入的成本大,目前浙江淡水水产养殖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对此,他建言,除了政府加强支持外,还可通过渔业4S店、渔业生产合作社等机构组织统一采购机械,再通过社会化服务来降低一些养殖户的用机成本。

除了“机械强渔”,顾志敏对“科技强渔”也有建议。“目前,全国共有200多个淡水水产新品种,但能大面积推广、效益好的品种并不多,且育种的精准性不够,导致品种同质化严重。”顾志敏认为,当前要持续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和效益,迫切要加强抗病水产品种的选育工作,以此来适应循环水养殖等新模式。此外,在水产消费冷链化的大背景下,淡水水产品种选育也应更多往适用于加工的方向去探索发展。

盼人才支撑 盼农田改造

天高云淡,秋风拂动。9月8日中午,记者走进位于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的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极目远眺,只见成片的稻田在山野间绵延铺展,翻滚的绿色波浪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公司共种了6000余亩水稻,你看,这一带全都是!预计10月底就可开镰收割。”记者见到公司“掌门人”董红专时,他正在田边忙着指导工人们给水稻打药。眼下正值水稻抽穗期,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是董红专这两天挂在心头的“首要大事”。

作为浙江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红专粮油”目前共配置各类农机具100多台(套),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到加工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前不久,该公司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入选浙江农业“双强”行动十佳案例,成为山区县探索实践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一个样板。

在董红专看来,尽管他们在“双强”上先走了一步,但公司仍有不少现实的“烦恼”。

“目前,公司农机手仅有10多人,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本地农机手老龄化严重,‘上手快’的年轻人十分紧缺。种粮效益不高,又有季节性,待遇有限,本地的年轻农机手基本招不到,难得找来的也留不住。”董红专说,每年他最头痛的事,就是一到七八月份农忙季,要从东北去邀请30多位农机手来帮忙操作机械,这些人算上工资、食宿费和来回路费,平均每人每天摊下来要近500元,支出着实不少。因此,他认为,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必须进一步强化本地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这对提升种粮效益很有必要。

在采访中,董红专还特别希望能加快出台农田宜机化改造的相关政策举措。“目前,我们公司除3000亩田块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外,余下田块不同程度存在机耕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成本高。”他说,迫切期望政府加快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切实解决农田基础设施状况与农机作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

浙江陆域面积中,丘陵山区约占70%。对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的迫切需求,董红专绝不是个例。对此,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俞国红建议,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过程中,浙江要切实把握好“分步推进实施、利用现有基础、注重改造原则、研究探索模式”等关键点,尽快有效破解全省丘陵山地农机“上山难、效率低、成本高”的“卡脖子”问题,为机械强农夯实本质基础。

相关新闻

>